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漢史》的讀後感什麽?

《漢史》的讀後感什麽?

出於對中國歷史的愛好,

在今年暑假我讀了錢穆的

《秦漢史》

此書不但又加強了我對秦

漢歷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對秦漢歷史人物的認識,同時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示。

本書是壹部未完編之斷代史,上起春秋末年,

下至王莽新政。

全書***分七章,首尾兩章論秦

及王莽,其余章節均論西漢,故西漢乃是全書論述的重點。錢穆以寫通史著稱於世,

“秉其

壹貫高屋建瓴、

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

經濟、

學術和文

化,指呈了中國歷史上這壹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壹章《秦人壹統之局》中,錢穆首先論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會學術的劇變,認為“然此

壹時代潮流中劇變之尤堪註目者,

則厥為社會學術之勃興。

而秦由於辟居西土,

文化程度

遠遜於東方諸國,因此秦興國之措施政策,都依賴東方士人。

而由於文化之西漸,

商鞅及呂

不韋、

韓非等人相繼入秦,

三晉之士造就秦的崛起。

商鞅變法的意義在於破除封建貴族制度

的種種束縛,

而趨於新軍國的建設。

錢穆以文化人定位呂不韋,

認為呂不韋在秦的努力是想

將東方學術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

而不是像商鞅範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且以史料

論證呂不韋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

內廢公族,

外滅人國,造成封建制的崩壞亦縣制的推行,郡縣制決不始

於秦人統壹之後,而在晉襄公之時。寢兵政策的實施,新首都的建設,馳道的修築,制度文

化風俗的統壹,邊境的開拓與防禦,奠定了秦的壹統之局。

秦文化:三晉務實際尚功利,齊魯尚文化重歷史,而及秦統壹後,天下學人聚集,相互間的

矛盾沖突便越來越明顯。

秦始皇焚書坑儒,

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書為首要,

焚書最

要者在於六國之史記,

“以其多諷刺及秦,且多涉及現實政治也。

” 秦廷坑儒在於使天下人

引之為鑒不敢再訞言誹上。

焚書坑儒在文化上講,

是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的沖突。

而秦代的

著述也並非壹無所成,錢穆認為《大學》

《中庸》兩篇成書於秦人之手,並且是齊魯諸儒媚

秦者所作。書同文,字體由大篆至小篆至隸書,更利於文化傳播。

對於秦的覆亡,

錢穆認為在於未壹視戰敗國而休養之,

以奴隸視之,

故秦前後僅十五年而亡。

項羽推義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亂,壹統之局已經不可逆轉,戍卒壹呼,山東響應,是古代封

建政體的反動。

而秦的影響甚廣,至南粵、滇、朝鮮、辰韓、澶洲、河套,均受秦壹統之政治文化的影響。

在秦時,民族向外發展,並不專由於政治的推動與侵奪,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如下各章,

錢穆依次闡述漢初之治,

西漢之全盛及中衰,

昭宣以後之儒術,

西漢的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