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壹種字形和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隨著文化的發展,漢字的字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逐漸從具體走向抽象,方塊的形式逐步固定下來。從有文字實物的殷商開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八個階段。
1、甲骨文:是指刻在甲骨上的壹種古老文字,它起源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
2、金文:是指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刻鑄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內容多為祭祀、征戰、契約等事。
3、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宣王的史官籀創造的。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等政策,小篆應運而生。
4、行書:是對小篆字體的進壹步簡化。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因此被稱為“漢隸”。
5、楷書:又叫“正書”或“真書”,形成於東漢末年,魏晉時趨於成熟,通行於六朝,成熟於唐代。
6、草書:草書產生於漢代,是楷書的變體,是漢字速寫的壹種字體,後演化成為壹種純粹的書法藝術。
7、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於草書壹樣起源於漢代。
8、宋體:因印刷業興起的需要而產生的壹種字體,後世的書籍多采用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