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us chinensis Mill.
別名
五倍子、五倍子樹
形態特征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樹皮灰褐色,枝開展,密被褐色柔毛。單數羽狀復葉,葉軸和葉柄有狹翅,具小葉7—13,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4—6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楔形,邊緣有粗鋸齒,下面密被棕褐色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5—20cm,花小,雜性,黃白色,萼5—6裂;花瓣5—6,雄蕊5,著生於棕色的花盤下。核果近扁圓形,直徑約5mm,紅色,密被紫色或白色短柔毛。種子千粒重9—10g(圖111)。
圖111 鹽膚木
Rhus chinensis Mill.
地理分布
除內蒙古、青海、新疆外,幾遍全國;國外,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也有。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在亞熱帶地區,壹般於4月上旬萌芽並展葉,7—8月開花,8—9月結實,10—11月上旬果熟,降霜後落葉,生育期200—210天。
在自然情況下,種子入土後需經過冬季休眠,使蠟層和種殼腐爛後才能發芽。人工播種時,必須人工去蠟層進行催芽,發芽率能提高50—60%。在水分充足,18—22℃的溫度下,15天即可出苗。
鹽膚木由萌蘗發育成地上植株,尤其在采伐跡地上,水平根大量萌蘗,可形成大片幼林。人工繁殖,可采用插根法進行大面積生產。再生性較強,莖枝有大量潛伏芽,壹旦收獲葉片或砍去地上部分,都會促使莖枝芽點的萌發和根蘗芽的出土。在生長旺季,30天左右即可摘收壹次嫩枝葉。為便於多次收獲葉片,可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伐*,留茬5—l0cm,以建立鹽膚木的灌叢化飼料林。
鹽膚木適應性較強,在我國,除高寒(寒溫帶)和荒漠地區外,其他地區均能適應。對土壤要求不嚴,不論是沙土還是粘性土,均能生長。適應的土壤pH值為4—8.5。能耐土壤貧瘠和幹旱。因此,在幹燥而貧瘠的山坡,甚至在懸崖峭壁縫隙中也能較好的生活。不耐嚴寒,不能在寒溫帶及高寒地區嚴寒條件下越冬。最適於在暖溫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活。土層深、排水條件好、肥沃濕潤的沙壤土,是鹽膚木的最佳生活環境。壹般喜生於丘陵山地的坡麓、溝谷坡地、河渠岸邊及崖壁、石堆的縫隙等雜木疏林下、林緣或灌草叢中。多散生,只有在砍伐跡地上,偶爾可見到以鹽膚木為優勢種的群落。
飼用價值
鹽膚木的嫩枝、葉和花序柔軟多汁,豬最喜食。切碎,經蒸煮,雞、鴨、鵝等均食。曬制成幹草,加工成草粉,可飼餵各種畜禽。
鹽膚木葉的營養成分含量比較高,粗纖維含量較低,鈣的含量比較高(表111—1)。
表111—1 鹽膚木葉的化學成分(%)
*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分析;**引自《豬雞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農業出版社,1979。
鹽膚木葉的總能、消化能和代謝能的價值均比較高(表111—2)。
表111—2 鹽膚木葉的能量價值和可消化粗蛋白質
*引自:山西配合飼料資源成分及營養價值表;**引自《豬雞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農業出版社,1979。
鹽膚木產量高5齡株叢壹般可產青綠飼料2—4kg,生長良好的每株可產5kg以上。生長期內可收獲3—4次。
鹽膚木除作飼用外,寄生在葉上的蟲癭(即五倍子)、種子、葉、根和花均可入藥。五倍子、果實有生津潤肺、降火化痰、止咳、解毒等功效;其根,能祛風、化濕、消腫;花治鼻疳、癰毒潰爛等。鹽膚木生產的五倍子含五倍子鞣質等,是制作染料和鞣革的重要原料。幹枝可作薪柴。種子含油率達41.5%,是制肥皂和做工業潤滑油的原料。
栽培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施足底肥,進行深耕翻,耙勻備用;鹽膚木多采用種子育苗法,行人工種植。壹般在春季播種,秋季播種也可。當苗株達50—100cm時,即可向大田移栽,株行距以100cm為好。也可用插根法建立鹽膚木灌叢林,即將鹽膚木的萌蘗根切成30cm左右的根段,將2/3的根段埋於土中,稍加鎮壓、澆水;成活率也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