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壹種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壹種茱萸?

茱萸大概有四種,分別為: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山茱萸科的草茱萸;蕓香科的吳茱萸;蕓香科的食茱萸。他們之間的區別是,蕓香科的茱萸有特殊香味,但是蕓香科的食茱萸有刺,不太可能用來佩戴,食茱萸主要是以前人們用來作為調料用品的,古稱“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別名。吳茱萸有香氣,可以用來佩戴。山茱萸科的兩種,草茱萸屬於草本,根莖較軟,也不太適合佩戴,因此只有山茱萸可以佩戴。吳茱萸雖然有香氣,但是果實顏色略暗,是密集型的圓錐形果實,山茱萸沒有香氣,但是蒴果晶瑩剔透,非常美觀。

大多數人知道古代重陽節佩戴茱萸,都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所知,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裏面提到了“佳節”、“登高”、“插茱萸”、“團聚”。這裏茱萸的習俗應該是“插”這個動作。西晉的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也是“插”。

在更早的晉代葛洪著的《西京雜記》第三卷裏面,就提到了漢朝初“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裏面我們看出,茱萸用法是“佩”。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的故事說人們把茱萸放在壹個彩色袋子裏,佩戴在胳膊上,這裏也是“佩戴”。

以上兩種說明重陽節茱萸的用法有兩種,都是用來辟邪氣的,只不過,因為茱萸的紅色果實,帶樹枝的話就好像古代人們用的簪子,可以插在頭發上美觀。如果從美觀出發,似乎山茱萸更勝壹籌。

關於三國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南朝江總的《宛轉歌》裏也有:“菤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芳。”,只能說明他們所指的茱萸應該是蕓香科的吳茱萸或者草茱萸,但是並不能和重陽節習俗聯系起來。

從植物分布來看,山茱萸分布在黃河流域為多,蕓香科吳茱萸主要是以南方為主。王維是山西蒲州人,他所寫的“山東兄弟”是指的華山以東,也就是自己家鄉的兄弟,而山西晉南壹帶只有山茱萸分布,幾乎沒有吳茱萸,因此竊以為王維所說的“遍插茱萸”應該指的是山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是漢族地區大多數人的習俗,因此,不可能都是山茱萸,再加上在關於山茱萸和吳茱萸之分,現在版本《神農本草經》就有區別,此書成於東漢,經口口相傳,原書在宋代以後已亡佚,因此現在版本並不能肯定就是當時原著。再加上有人發現宋代類書《太平禦覽》在引用該書對吳茱萸的介紹時沒有“吳”字,懷疑原書恐怕只是管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