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泛區,壹個苦難的代名詞,壹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
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壹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黃泛區的影響很大,泛濫成災,給當時的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影響到了當時地區的發展。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華民族被逼到絕境後,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壹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
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饑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黃泛區帶來的災害
黃河改道,泛濫成災,給原為富庶之區的豫東平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河南省12個行政區的110個縣中,計有中牟、尉氏、西華等20個縣淪為黃泛區。
數年間,計有146萬間房屋及650萬畝良田被淹沒,無家可歸的難民不得不以草根、樹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觀音土充饑,糠秕雜食反成佳肴”,先後死傷150多萬人。
初期(1938-1939年間),大部分河水沿賈魯河下泄,經尉氏、扶溝、西華東部和淮陽西部,再順潁河兩側漫流入淮,稱為西泛區;中期(1940-1941年間),經過兩年泛流,西泛區地面淤高,河水改由淮陽向北,經太康至鹿邑之間,南泛安徽淝河沿岸,漫流入淮,稱為東泛區。
後期(1942-1945年間),河水東移後,日軍強迫地方群眾從開封朱仙鎮至太康修築防水大堤,加上河水流動不穩定,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區。
值得壹提的是,1944年,因尉氏和扶溝兩地堤防決口,黃泛區繼續向西擴展,使西華西北地區變為澤國。事實上,黃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後,黃泛區河道堤防就頻頻出事。
檔案記載:“泛區益廣,險工叠出,每逢霪雨,壹夕數驚。統計8年來,官堤民墊,大小決口,***32次,凡9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