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王選的人物生平

王選的人物生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五日,王選出生在上海壹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4歲進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小學附屬幼稚園,5歲入壹年級,直到1954年高三畢業,壹直在當時的上海南洋模範學校上學。

1954年秋,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前兩年以學習基礎課為主,師從江澤涵、程民德、丁石孫等壹批著名學者,打下了紮實的數學基礎。

1956年,分專業,大多數成績好的同學選擇了數學專業,王選卻有不同想法,他對當時還是新興學科的計算數學專業情有獨鐘。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未來重點發展學科就包括計算技術;又從報刊上了解到計算機在未來將對人類產生巨大神奇的作用。他認為,壹個人必須把自己的事業和前途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壹起,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奉獻於社會,因此王選下決心選擇了計算數學專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

1958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

1958年,王選大學畢業,留校在無線電系當助教,主持電子管計算機邏輯設計和整機調試工作,也參與過部分電路設計,壹直在硬件第壹線摸爬滾打,每天工作都在14個小時以上。通過閱讀國外文獻,他逐步領悟到只有同時掌握硬件設計和程序與應用,才能產生創新。

1961年,王選從硬件轉向軟件,但不放棄硬件,從事軟硬件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件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1963年,王選在研究過程中養成了每做壹個項目先要了解國外現狀的習慣,為了加快英文閱讀速度,他開始鍛煉英語聽力,連續兩年多每天半小時的收聽使他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當時這樣做的理科教師很少,所以“收聽敵臺廣播”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選的壹條“罪行”,但這對他了解外國的先進技術起了很好作用,並使他打下了紮實的英語基礎。

1964年,王選承擔了當時正在進行硬件設計的DJS21機的ALGOL60編譯系統,同時探討適合高級語言的計算機體系結構。由於王選有硬件實踐經驗,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來克服程序運行中的瓶頸。經過幾年努力,該系統研制成功,在幾十個用戶中推廣,成為國內較早的高級語言編譯系統,被列入計算機工業發展史大事記中。這種軟硬件兩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成為王選後來能夠承擔激光照排系統研制的決定性因素。

1974年8月,中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壹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後於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

1975年,王選聽說國家有壹個“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統”這壹項目的價值和難度吸引了王選。王選當時正病休在家,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為了解國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王選常擠公***汽車到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查閱外文資料。為節約5分錢,他總是提前壹站下車走去,並常常靠手抄節省復印費。 當時國內已有5家單位在從事漢字照排系統研制,但選擇的都是模擬存儲方式。

1975年開始,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制工作,這壹系統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使中國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得到了徹底改造,占領了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並打入日本和韓國,累計利潤15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地促進了印刷行業生產力的提高。研究成果兩度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及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王選教授被譽為“當代畢升”。

1975年到1993年這18年中,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極為緊張勞累。

1976年夏,王選在做了調查研究後決定采取數字存儲方式,跳過當時日本流行的光學機械式二代照排機、歐美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照排機,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他利用數學知識和軟、硬件的實踐經驗,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壓縮倍數達到500∶1)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了提高字形復原速度的專用芯片,使漢字字形復原速度達到700字/秒的領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參數)描述筆畫寬度、拐角形狀等特征,以保證字形變小後的筆畫勻稱和寬度壹致。西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采用“輪廓加參數”的描述方式(即稱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術),而王選早8年提出並實現了這壹方法,成為世界上使用這壹方法的第壹人,這壹發明成為華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統的基石,獲得了歐洲專利和8項中國專利。王選成為中國獲歐洲專利的第壹人。

1976年9月,電子工業部在了解了王選的方案後給予大力支持,把“748工程”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制任務正式下達給北京大學,並成立了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由王選負責整個系統的總體設計和研制工作。

1979年7月27日,經與協作單位***同努力,王選主持研制成功漢字精密系統的主體工程,從激光照排機上輸出壹張八開報紙底片。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來北大參觀後,給予很高評價。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用通欄大標題做了《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重大突破——中國自行設計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主體工程研制成功》的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1980年2月22日,時任國務院進出口管委會副主任的江澤民給國務院幾位副總理寫了壹封4頁的親筆信,反對引進不適合國情的外國產品,堅決支持北大等單位的研制工作。

1980年9月15日,王選為首的課題組用激光照排系統成功地排出了壹本《伍豪之劍》的樣書,這是中國在告別鉛字的歷程中排出的第壹本書。方毅看到後批示:“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建議予以支持。”鄧小平於1980年10月25日做了“應加支持”的批示。這壹年,王選晉升副教授。

1981年開始,王選便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統從1985年起成為商品,在市場上大量推廣。

1981年7月,王選主持研制的中國第壹臺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Ⅰ型)通過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舉行的部級鑒定,鑒定結論是“與國外照排機相比,在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方面領先,激光輸出精度和軟件的某些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83年,北京大學在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王選任副所長。

1984年,他晉升為教授。

1985年初,華光Ⅱ型機研制成功,在新華社投入試運行。此後,華光Ⅲ型機、Ⅳ型機、方正91型機相繼推出。

198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1987年,《經濟日報》成為中國第壹家勇試華光Ⅲ型機的報紙,第二年,經濟日報社印刷廠賣掉了全部鉛字,成為世界上第壹家徹底廢除中文鉛字的印刷廠。1989年,華光Ⅳ型機開始在國內新聞出版、印刷業推廣普及,這年年底,所有來華研制和銷售照排系統的外國公司全部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到1993年,國內99%的報社和95%以上的書刊印刷廠采用了國產系統,中國報業和印刷業掀起了壹場“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

1988年後,他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壹條產學研壹體化的成功道路。

1991—1994年,王選帶領北大科研集體不斷抓住機遇,用創新技術引領市場,又引發了報業和印刷業三次技術革新;告別報紙傳真機,直接推廣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1991年開始),致使中國報紙的質量和發行量大大提高;告別傳統的電子分色機階段,直接研制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1992年開始),引起壹場彩色出版技術革新;告別紙和筆,采用采編流程管理的電腦壹體化解決方案(1994年開始)。

1991年,王選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91年和1994年,分別以計算機所為依托建立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均由王選任主任。1992到1994年,王選先後當選為三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第八屆政協委員。

1993年,王選主動表示自己的創造高峰已經過去,他決定退出科研壹線,全力扶持年輕人創造更多新思想和新成果,這壹年,他把三個年輕人同時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還隨身帶個筆記本,記錄研究院每個年輕人的興趣、特長、導師評語和進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發揮每個研究人員的潛能,給予他們壹個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在他的培養下,壹批敢於創新、敢於拼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1995年7月,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王選任院長,建立起從中遠期研究、開發、生產、系統測試、銷售、培訓和售後服務的壹條龍體制,樹立了“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頂天”就是不斷追求技術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廣、服務,頂天和立地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實踐證明,這是壹條產學研壹體化的成功之路。這壹年,王選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9月,李嵐清副總理視察中央電視臺,指示中央電視臺與北大方正合作,研制中國自己的計算機動畫制作系統,於是王選做出決定:以研制計算機動畫制作系統為契機,開發數字視頻領域,進軍廣電業,12月方正在香港以紅籌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國報業的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王選決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統,進軍日本市場,依靠自主創新技術走向國際。

1997年5月,方正集團與日本第二大雜誌社——日本株式會社利庫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購買方正日文出版系統簽約儀式,這是中國企業第壹次較大規模地出口和銷售擁有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高科技應用軟件。其後,方正日文出版系統相繼進入日本報紙、廣告和雜誌業,韓文市場也啟動。

2001年,王選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2年2月1日,獲500萬元獎金。2002年3月18日,北京大學從並不充裕的經費中拿出500萬元,重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選院士,這壹獎勵在中國高校歷史上尚屬首次。

2006年2月13日11時許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