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攝政王
攝政王(prince regent),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誌不清的及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
壹般情況下攝政王只是當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壹種稱呼。如中國西周時期周公攝政,漢朝時王莽攝政,清世祖時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宣統中醇親王載灃攝政。
2、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壹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
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擴展資料:
壹、攝政王影響
攝政王是皇族充當皇權勢力的壹種主要形式。攝政王的問題在於,很容易蛻變為兄終弟及,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還政於上壹代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
所以縱觀古代歷史,攝政王能夠善始善終的沒有幾個,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周公、多爾袞勉強算壹個“向使當初身便死”,反過來說,豪格就是多爾袞的管叔鮮、蔡叔度。
至於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兒子攝政的,就屬於特例了。?攝政則大多在國主年幼,無力理政時出現,攝政的可能是太後、皇後,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攝政王只是當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稱呼。
二、恭親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