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震中。地震時,震中所受的災害最重。
破壞現象
建築物破壞現象為:Ⅰ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傾倒。Ⅱ類房屋多數損壞,少數破壞。Ⅲ類房屋大多數輕微損壞,許多損壞。不很堅固的院墻少數破壞,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磚石砌塔和工廠煙囪可能損壞。6.0-6.4級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為主,對建築物造成如下破壞:Ⅰ類房屋大多數破壞,許多傾倒。
Ⅱ類房屋許多破壞,少數傾倒。Ⅲ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破壞(可能有傾倒的)。院墻破壞,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轉或倒下。個別地下管道接口處遭到破壞。
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於地基類別、房屋抗震設計標準和施工質量諸多因素的差別,借鑒,因此,據1975年遼寧海域7.3級地震時,營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壞的調查結果表明,基本完好占50%,輕微損壞占17%,中等破壞占33%。
劃分標準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壹把叫地震震級;另壹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裏受光亮的程度,對同壹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壹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壹種度量。每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裏氏震級”。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壹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壹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壹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