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壹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遊齊國,受到禮遇。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醜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壹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擴展資料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壹段時間。
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壹顧的。
後世紀念: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裏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