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教養之花的芬芳,彌合人與人的裂痕。
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但丁,曾參加壹次宴會。宴會的主人瞧不起他,於是給每位貴賓壹盤大魚,而給但丁的只是壹盤小魚。大家紛紛嘲笑這位可憐的客人,但丁卻神色不變,反而對著小魚,雙手合十。當主人問起時,但丁笑著說:“幾年前我的壹個朋友意外去世,舉行海葬,我問小魚是否見到我的朋友。小魚說它的年紀太小,要問這裏的大魚才知道。”主人因為這段回答哈哈大笑,將自己金盤子的大魚送給但丁。
在這樣進退兩難的處境中,但丁用自己的幽默體現出教養的力量,化解了自己的難堪境地,讓宴會廳彌漫著教養的芬芳。
諒解是教養之花的芬芳,溝通人與人的心靈。
壹位美國記者報道撒切爾的競選時,曾自大地說:“如果她能夠當上外交官,那我就把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幾個月後,撒切爾終於當上了外交官,不過她並未找那位記者的麻煩,而是買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給那位美國記者。
撒切爾正是以這種方式諒解了那位記者的目中無人、驕傲自大。她的行為中展現出的內在教養,芬芳了他人也芬芳了自己。
謙遜是教養之花的芬芳,協調人與人的尊嚴。
北大開學之際,壹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校園,他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此時,壹位老人走了過來,他就是北大教授季羨林。學子請求老人幫自己照看行李,自己則輕裝辦理手續。季老爽快地答應了,壹個多小時內盡職盡責。等到幾日後的開學典禮,那位學子才知道和藹可親的老人竟是北大的副校長。
我想這位學子與季老相處之時壹定是謙遜的,青年與老人抑或是學生與教授,教養的芬芳氤氳在人們心間。
讓我們在心靈的花園種下教養之花,妝點自己,妝點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