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1〕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2〕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3〕。其上為睥睨梁木麗之形〔4〕,其旁出堡塢〔5〕,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6〕有水聲,其響之激越〔7〕,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8〕,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有怪其不為之於中州〔9〕,而列是夷狄〔10〕,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11〕,是固〔12〕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13〕。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14〕,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註釋: 〔1〕少:稍、略。〔2〕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3〕垠:邊、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墻;梁木麗,房屋的大梁。〔5〕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 〔6〕洞然:石子擊水聲。〔7〕激越:聲音響亮清脆。 〔8〕疏數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區。 〔10〕夷狄:指偏遠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壹獻其優美景致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氣之靈:地氣的靈秀。 ●翻譯: 從西山道口壹直向北,越過黃茅嶺,有兩條路:其中壹條路向西伸延,沿路尋求沒有發現勝景;另壹條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之處,地層斷裂,被壹條河水分開,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構成垛墻望樓的形狀;它的旁邊,聳出壹座天然的城堡,還有像城門似的壹個洞穴,往裏看去壹片濃黑,將小石子投進去,從很深的地方傳出咚咚水聲.那聲音十分響亮,過了很久才消逝。環繞而行可以登上山頂,能眺望很遠的地方。山石上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著優美的樹木和竹子,格外地顯得奇特而堅實;它們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懷疑創造萬物的上帝有沒有已經很久了,到了這裏便越發地以為確實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區創造這樣的美景,而將它放在偏僻的荒遠之地,經歷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們展示它的美妙景致,這實在是勞而無功的啊。神靈或許不應該這樣做吧,那麽難道確實沒有上帝嗎?有人說:“這是上帝用來安慰那些賢德而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說:“這兒山川的靈氣不能孕育偉大的人物而卻唯獨造就了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這兩種說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賞析 這篇散文***計221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含情感卻恰到好處,真是壹字不可增添,壹字不可刪減。 為什麽小石城山會遭遇無人賞識的境況呢?這當然是由小石城山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妳看,要到小石城山,需要從西山道口壹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壹條河水分開,並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誰願意到這裏來呢?有誰想到這裏來呢?又有誰能和這小山產生心理***鳴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貶的柳宗元。他從唐朝的都城長安走來,眼睛壹亮,發現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它非同尋常的美。柳宗元的眼光是獨具慧智的,因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經歷;柳宗元的胸懷是飽含憐惜之情和滄桑之感的,因為他有著與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發現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會放射出美麗的光彩,而且成為聲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蓋的,因為那是天賜,誰嫉妒也白費勁。小石城山盡管處在偏僻荒遠之地,但它卻有幸遇見了柳宗元,於是成名。這或許是偶然,但不能說不是必然,是歷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見誰才能走出這被貶的偏僻荒遠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裏。偏僻產生荒涼,荒涼產生空曠,空曠產生幽靜,幽靜產生憂郁,而憂郁產生思慮,有思慮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見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時壹個特殊的人物與自然之景就這麽巧妙地融合在壹起,而且心心相通,人從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從人的思維中升華了美。 那就看壹看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邊好似垛墻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門;(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樹和竹的翠綠,閃動著壹種生命所特有的堅韌、剛毅與追求之光,還有濃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秘,裏邊壹定盛著好多好多沈睡已久的故事;它的聲,投進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壹曲美妙的音樂,在等人賞鑒並取名;它的貌,無土壤卻生長著樹木和竹子,且堅實蔥郁,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但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謂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環繞登到山頂,就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妳能說這小山之景不美嗎?不奇特嗎?它的美與奇特,就在於它的簡單。它自然質樸,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它孤獨但並不渲染孤獨,寂寞卻不虛張寂寞,這就是小山的品質與性格。小山在這裏呆了多少年,連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郁悶,但心情總是很平靜的,因為它正在等待壹個人發現它,而它相信遲早會有壹個人發現它。這個人終於走來了,他就是柳宗元。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終於被柳氏的妙手點化成壹顆璀璨耀眼的星,點綴在了世界和歷史的天空,與群星壹起,給人帶來欣悅。 而這小小的石城山,沒有被上帝安排在繁華喧鬧的中原,卻被安置在偏僻荒遠之地,是上帝有意考驗它的耐力與意誌嗎,還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賢達智人首先發現它呢?那個所謂的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說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說更加相信這壹切有上帝的特意安排,卻又對上帝這樣的安排不理解,覺得上帝不應該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識的事。當有人對上帝的做法做了解釋,柳宗元還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與相信的角度講,山水的命運全在乎上帝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寵的和不受寵的,這和人壹樣嘛,像柳宗元這樣才德都很美好出眾的人,不就是因為改革失敗了就被皇上貶到這僻遠之地來了嗎?而優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帝的貶謫了,至於什麽原因,或許是由於這小石城山也有什麽改革上帝章法或所轄秩序的想法。小小的壹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麽多嗎?妳想顯露出自己不俗的才華、美好的品質和遠大的抱負,那會有眾多的天神聖仙不能容妳的,而上帝又壹貫聽從他們的意見。柳宗元的心裏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現,古人迷信,特別是在遭受不幸時,更會把不可思議的事情歸結到天上去。其實他不相信才是對的。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壹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於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滾滾歷史中,產生了壹篇美文,也產生了壹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這篇山水遊記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賞識來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執著,他筆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卻無人賞,但小山並不因無人賞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們讀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為人之道,做壹個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將文章讀透,對自己有所啟發。如果只是就文章論文章,只是去研讀文章的字詞句等表面上的東西,那將會事倍功半,且永遠達不到做學問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