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耳”字的用法如下:
壹、作名詞:耳朵。“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白話譯文:能傳到我耳朵裏的,得下等獎賞。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作名詞: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三、作動詞:聽說;耳聞。
四、作兼詞:相當於“而已”,譯作“罷了”。“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白話譯文: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出處:先秦·孟子《莊暴見孟子》
五、作助詞:表示肯定。“古今壹也,人與我同耳。”
白話譯文:古代和現在是相通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
出處:戰國·呂不韋《察今》
六、作形容詞:位置在兩旁的。“耳門”、“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