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君和昏君來判定壹個君王,有時難免有些武斷,因為很多君王的壹生是比較復雜的,比如漢武帝開疆擴土打擊匈奴,但是晚年也有巫蠱之禍,唐玄宗前半生開創?開元盛世?,後半生因決策失誤導致?安史之亂?。
對於夫差來說,前半生是個明君,虛心納諫,國力強盛,擊潰越國,成為壹代霸主,但是後半生也不至於被稱為昏君。有些人愛拿夫差不殺勾踐甚至放虎歸山說事,說他愚蠢,其實夫差這麽做在當時還真不是個錯,換作別的君王說不定也會這麽做。
其壹,殺掉勾踐對夫差來說代價太大。雖然當時吳國占盡優勢,殺掉勾踐似乎易如反掌,但是真打下去可能會落個魚死網破的下場,到時候吳國雖然取勝,但是傷亡不小。
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滅而復興的例子很多。即便勾踐被消滅,越國還是會找出其他人繼承王位,繼續跟吳國死磕,吳國也會不勝其擾。
其二,殺掉勾踐會讓夫差樹立更多仇人。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是?春秋大義?依然是各諸侯國的口號,很多諸侯國在消滅另壹個諸侯國時,經常不會處死戰敗國的國王。如果夫差處死勾踐,很容易為其他諸侯國找到動兵的借口,所以夫差不去觸這個黴頭。
其三,讓越國成為吳國附庸的策略沒有錯。綜合來看,夫差在當時控制越國、讓越國成為吳國的政治經濟附庸這個策略本身是沒有錯誤的。吳國控制越國,讓越國稱臣,向吳國送人送錢送糧,長此以往,越國的實力會越來越衰弱,吳國的實力會處於絕對的優勢,從而徹底消除越國的威脅。
但後來吳國還是敗了,勾踐雖然沒有殺死夫差,但是夫差想到自己可能會遭受到的屈辱,還是自殺了。那夫差到底錯在哪裏呢?越國施行的美人計只是外因,內因還是夫差的決策執行有失誤。
壹方面,從越國送到吳國的糧草也好,錢財也好,本該成為吳國開疆拓土、充實軍備的戰略物資,但是夫差卻更多的把這些物資用在了修建遊樂場所上,只是用來滿足自己遊樂的心思,而不是繼續強大軍事實力。
另壹方面,夫差在還沒有完全消化越國之時便樹立了新的敵人,尤其是與晉國、齊國這兩個當時的大國爭霸,發動了幾場戰爭,但是又沒能完全取勝,結果耗費了大量的國力。
內外交困之下,夫差最後失敗。所以總體來看,夫差有明君之時,有昏庸之時,但最終還是失誤在沒有很好地執行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