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路線圖:
玄奘從長安(今陜西西安)出發,途中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武威),繼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受到高昌王麯文泰的禮遇。
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今都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到達印度。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壹件真實的事。
大約距今壹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壹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遊學。
玄奘西行五萬裏,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壹***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擴展資料
西天取經的歷史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
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壹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壹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誌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壹部。?
曇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從時間上比較,要晚於“天竺留學第壹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地位來說,曇無竭只帶回1部佛經, 而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
曇無竭的歷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 據記者查閱,1999年版《辭海》中,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曇無竭則沒有。
百度百科--玄奘
百度百科--西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