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馬寺,是漢明帝所創建的,是為佛教傳人中國之始。寺在洛陽西陽門外三裏的地方,國道的南邊。據說,漢明帝曾經夢見有壹身高壹丈六尺的神人,全身金色,背後有日月壹樣的光圈。這金神就是佛。於是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去求佛法。使者們到了西域,終於求得佛像與佛經。佛經由壹匹白馬馱進洛陽,為了紀念這件事,並報答白馬的功勞,便將寺叫“白馬寺”。
明帝死,便在他的陵墓上築了修習佛法的精舍。自此後,百姓家的墳墓旁也開始有人築造了佛塔。寺中保留著白馬馱經的匣子,平日裏常燒香供奉著。說來也怪,這經函時而會發光,照曜著堂室,白熠熠的。由此,僧俗人等都禮敬這寺廟,看到經函好比看到佛的真容壹般。
寺前有壹片柰樹林子和葡萄園,枝葉很茂盛,結的果子也特大。那柰果重達七斤,葡萄比棗還大,都異常甜美,為東都洛陽第壹。皇帝每到果熟時,便派人來索取,有時賜給宮女們。宮中的人得到此美果,又轉送給親戚,當作奇珍。得到此果的人也往往舍不得就吃,又轉送人,以致壹果而經歷幾家之手。難怪京都裏的歌謠說:“白馬寺的甜榴果喲,壹顆值得上壹頭牛!”
二
先輩的鴻儒認為“日食正陽之月”中的“正陽之月”只是四月,其實不是這樣的。正和陽是兩回事兒,正是指四月,陽是指十月。壹年的日子是由陽月(十月)中止的說的就是這樣。《詩經》上說:“正月有很大的霜”“十月開始的時候,初壹那天是辛卯日,太陽會出現日食,這事情也太不好了”,這兩個記載是古代聖明君主厭惡的。大概是四月屬於純陽月,不希望被陰所侵害;十月屬於純陰月,不希望太過於陰而影響陽的緣故。
第二段是我自己翻譯的,所以要做些翻譯說明,如下:
1.關於正陽月的說明。古時紀年月,認為十月是壹年的結束,十壹月為壹年的開始。從十壹月開始,陽氣開始漸漸的增強,陰氣會漸漸的減弱,到達四月的時候陽氣達到最盛,而統治者怕四月受陰氣侵襲,故名之為正月,取正勝邪的意思;從五月開始陽氣慢慢減弱,陰氣漸漸增強,到十月時陰氣達到最盛(十月稱鬼月,十月初壹稱為鬼節,也是來源於此),所以統治者把它命名為陽月,希望可以能夠彌補壹些陰氣。
2.詩經那兩句話的意思。“正月繁霜”指:在四月陽氣最盛的時候受到霜雪的侵襲;“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是說在十月陰氣最重的時候,太陽(代表陽氣)又遭到吞噬,這對於統治者是很不好的征兆。所以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統治者最厭惡,不願遇見的事情。
3.個別詞語解釋:
1)“日月陽止”中的日月是指歲月、日子、歲月,陽指陽月即十月;
2)“孔之醜”,孔這裏是程度副詞,作“甚、很”講,醜在這裏是“醜惡,不好”講。
2. 特殊的聽眾文言文點擊答案1.根據文意為文中空白處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它們的字母依次寫在括號內.( ) A.幽靜 B.堅持不懈 C平靜 D.信心十足 2.本文的記敘順序是__________ 3.本文所寫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③段具體寫了“我”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兩個詞語概括作答) 5.結合文意,解釋兩個“特殊”的含義.第②段中加點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中加點的“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第②段中畫橫線的語句使用了什麽修辭方法?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答:修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第④段中加點的“總是”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說說第⑥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A、C、B、D.2、順敘.3、我不敢在家練琴,找到了可以練琴的小樹林.我成了壹名真正的小提琴手.4、自信,刻苦.5、第②段中加點的“特殊”:這裏指在我沮喪和灰心時,盡管耳聾卻願意聽我拉琴,給我勇氣.第⑦段加點的“特殊”:這裏指為給我鼓勵而不聾裝聾,使我堅持練琴,終於成材.6、修辭方法:比喻.作用:將老人的話比作詩,生動形象地寫出老人的話入耳動聽,意味深長,喚起了我的自信,給了我美好的感受.(答對第壹問給1分,答對第二問給2分).7、“總是”是“壹直是”、“壹向是”的意思,這裏是說老人每天都來看我拉琴,從不間斷,表現了老人對我發自內心的關愛和殷切期望.8、我感受到老人演奏的音樂是那麽美妙動昕,這樂曲回蕩在小樹林,打動了我的心.。
3. 文言文點擊的小時了了的答案謝謝了,幫個忙文言文點擊的小時了了的小時了了 ( xiǎo shí liǎo liǎo )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家語第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成語解釋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典 故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壹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
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
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
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壹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
李元禮問他說:“請問妳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妳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因此,我和妳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壹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壹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壹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壹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
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
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
”通報上去以後,壹起坐到了座位上。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
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壹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後非常窘迫。
道理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壹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壹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妳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壹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壹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解讀全文分三層。
第壹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裏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壹個背景和基礎。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裏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系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壹個乳臭未幹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妳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壹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 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註釋1。
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通報。2。
既:已經。 3。
奕世:累世。4。
了了:明白,聰明。5。
踧踖:局促不安。
4. 六年級下文言文詩文點擊百合花開答案1、“全心全意”和“默默”這兩個詞語用得恰到好處,請分別說說好在哪裏?(3分) 2、根據上下文判斷,“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句話應放在第④段a、b、C哪個位置?(2分) 3、第③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樣的形象?(4分) 4、本文的線索是什麽?文章主要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2分)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為題,有什麽含義?(3分) 6、百合己長出花苞,野草為何還嘲笑它?假如妳是“百合”或“野草”,該怎樣做?(4分) 試題解析 第1題的解答要求我們在閱讀時,要註意作者托物言誌的寫法,借百合花寫人的特點(采用擬人的修辭,把花當作人來寫,閱讀時,可以把百合花當作某類人來理解)。 答案:“全心全意”表現了百合努力開花時壹心壹意、專心執著的特點。
“默默”表現了百合不張揚(不炫耀)的品質。(兩詞各1。
5分)這兩個詞語的表達作用都結合了文段的主題回答的。第2題是壹道考順序的題目,前壹句的“有壹天,它終於開花了”是選擇答案的關鍵提示語。
後句也有很強的提示作用。答案:C。
第3題不是簡單的修辭判斷,而是考修辭的表達作用,不同修辭,表達作用不同,要積累常見修辭的表達作用。答題時,可以選自己有把握的修辭種類來回答。
答案:排比、擬人、反復。 (答對其中兩個給2分,答對壹個給1分)表現了百合信念堅定,追求執著的形象。
(每個要點1分,***2分。) 第4題是考線索和寫作手法的。
線索是作者選材、組織材料的脈絡。寫作手法、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寫作手法,要在於平時積累。 答案:線索:百合的成長過程。
或:百合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過程。(1分)寫作手法:象征(托物言誌、借物抒情均可)(1分)。
第5題是考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答案: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動,作者從內心流露出贊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無數人感動,觸動人們內心那純凈溫柔的壹角。”(意思相近即可給分)。
第6題是發展性考題。擬人化的手法,其實就是寫人的。
答案:第壹問:答到“嫉妒、詆毀、心胸狹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問:言之成理即可給分,否則酌情扣分。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