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巴黎協定,奧巴馬政府承諾到2025年,將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低於2005年排放量的26%至28%,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向較貧困國家捐助30億美元(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捐了10億美元)。但是,特朗普宣布退出,意味著美國將不會再承擔此責任。
堅持讓美國退出的理由是,他認為巴黎協定是傷害美國的範本,犧牲了美國的就業,美國的財富被它“大規模地重新分配”。美國能否成功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市場人士作何反應?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是否需要重新布局?
是全身而退還是以退為進?值得註意的是,特朗普在宣布要退出《巴黎協定》時,在言辭上留了很大的余地--"不過,我們將展開談判,以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或者壹個全新的、對美國公平的協議。"這壹表達,是表示特朗普真的要日後重新簽訂《巴黎協定》,還是為了全身而退使用的外交辭令呢?
1.特朗普已經不是第壹次對《巴黎協定》表達不滿。
他在競選期間便壹直宣稱,"氣候變化"議題是個騙局,並威脅在其就任後將退出《巴黎協定》。而就在今年3月28日,特朗普宣布廢除《清潔電力計劃》,撕毀了"節能減排計劃"也就基本明確了美國無法完成自己在《巴黎協定》中設定的五年小目標。當時,我們曾預測特朗普會進而壹撕到底,退出《巴黎協定》,而僅過了兩個月,特朗普就行動了。
2.特朗普並不是任性地孤軍奮戰,退出《巴黎協定》符合美國保守派的立場。
《巴黎協定》的前身《京都協議書》有過相似的經歷:在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就任之後便宣布了退出該《協議書》。這是有壹定思維和歷史慣性的。壹方面,保守派不太能接受這樣的環境保護協議對國內經濟和產業可能產生壹些限制性的影響;另壹方面,大多***和黨在本質上認為國內法高於國際法,對於國際法的限制和約束是不太能接受的,而反觀民主黨就比較註重國際主義,更傾向於引領世界發展的角色定位。
3.如果美國繼續同意《巴黎協定》,它要向貧窮國家提供總計大約30億美元的援助,而這對特朗普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實際上,《巴黎協定》的確是特朗普的"眼中釘"。在他看來,環境保護協議不僅限制了美國的能源工業發展,造成了傳統產業工人失業乃至傳統能源業的衰落。
特朗普聲稱,巴黎協定將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減少3萬億美元,並使工作崗位減少650萬個。此外,他也無法忍受美國還要"平白"為較貧困國家付出高昂的捐助費,這完全是賠本買賣,是十分可笑的。在1日宣布退出時,他稱"我不想讓其他國家和他們的領導人繼續嘲笑我們,他們也不會再嘲笑了。"
4.最現實的問題是,特朗普壹定也明白,壹旦美國任性退出《巴黎協定》這壹涉及188個國家的環保協定之後,其他國家不會同意只按照美國的意願再坐下來重新談。
所以說,所謂的再談,不過是特朗普的壹句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