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帕森斯的主要社會學思想是什麽?圍繞對他的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那些社會學理論流派?

.帕森斯的主要社會學思想是什麽?圍繞對他的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那些社會學理論流派?

及供參考

帕森斯的社會學思想

帕森斯作為美國二戰後社會學界可執牛耳的人物,雖然現在不斷地有人批判帕森斯,說結構功能主義的缺陷是怎麽怎麽樣,但不可否認他的壹套理論體系讓我們看到壹門學科的產生,雖然前面有塗爾幹等人的奠基性工作,但是想達到經濟學那樣的帝國主義還是不可能,其主要思想可見<社會行動的結構>,AGIL的理論範式,還有關於現代性的模式變量

結構功能主義的簡單介紹就是將社會作為壹個整體看.帕森斯認為自己建立的壹般行動理論的分析框架綜合了實證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正確觀, 從壹般行動理論的立場上看,狀態背景和規範取向是影響行動的兩個同等重要點的獨立因素:在行動過程中,人們在確定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手段時有壹定的選擇自由,但這種自由受到兩方面制約,社會文化中的價值規範因素對這種選擇進行指導和調節,狀態背景則為行動提供機會或障礙。價值規範對行動的調整是帕森斯壹般行動理論的核心觀點,也是貫穿於他後來發展的全部理論的主線,這裏我們看到帕森斯事實上是文化取向的,他強調整合,壹開始由於帕森斯從事社會學寫作時,正值美國與世界經濟危機階段,因而深受羅斯福新政影響,他極力維持社會秩序,古爾德納認為帕森斯德理論實際上是壹個相當隔離的大學體系下的產品,這種體系下,大學教授對外界並不敏感或了解,而深受經濟危機影響的知識分子,更接近外界實際的社會現狀與問題,宋林飛認為帕森斯並不是不了解社會經濟危機的現實,而是力圖使現存的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回避現實問題.

《社會行動的結構》壹書中帕森斯首先從復雜的經驗現實中抽象某些要素,使之範疇化,繼而去揭示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並把這種聯系在概念中體現出來,最後是整體論,把種類繁多的現象連接在壹起。

帕森斯努力識別系統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分析各種基本結構是如何滿足這些功能要求,其實總的來說就是強調社會作為壹個整體,各個部分是如何有效地聯系在壹起以維持社會的運轉,因此它遭受的最嚴厲的批評來自於其理論模式強調結構而不是過程,強調整體的壹致卻導致缺乏變遷趨向,當然帕森斯也強調過科技以及技術進步等等有助於社會整體的變化等等,但是其主要精力依然在於維持這樣壹種巨型的龐大理論。

思想的批判

拉爾夫·達倫多夫1929年出生於德國漢堡。1947~1952年在漢學堡大學學習哲學和古典語言學,1952~1954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學。1957~1969年,先後在薩爾、漢堡、蒂賓根和康斯坦茨大學教授社會學。曾任德國社會學會主席、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等職。主要著作有《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社會沖突理論探討》、《階級後的沖突》、《新自由等》。

壹、達倫多夫的社會觀

達倫多夫是壹位德國社會學家,但他積極參與了美國社會學對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批判。在50年代末期,達倫多夫不斷猛烈抨擊功能主義者的均衡論、整合論的烏托邦觀點,認為他們提供了壹種過於統壹、整合與靜止的社會觀。他將馬克思的見解納入自己的沖突理論中,提出了壹種辯證沖突論的理論模式。達倫多夫的社會觀基於下列假設,它們與功能主義依據的假設截然對立:(1)任何社會無處不經歷著變遷,社會變化無處不在。(2)任何社會無時不經歷著社會沖突。(3)社會中的每壹種要素都對它的變遷有貢獻。(4)任何社會都基於某壹些社會成員對它的另壹些成員的強制之上。這不難看出,達倫多夫的社會觀具有辯證的性質。他不僅認為社會有統壹的壹面,也認為社會有變化的壹面,而且尤為重視社會成員的對立所引發的社會變遷。他批評功能主義歪曲了社會現實,因他把社會的均衡的壹面當作唯壹的和全面的社會圖景。達倫多夫指出,“社會有兩幅真是的面孔:壹副是穩定、和諧與***識,另壹幅是變化、沖突與強制。”他認為現今的社會學主要關心前者,因此重要的是要致力於後者的研究,制定壹種社會沖突的理論,它對於解釋社會變遷是必不可少的。這壹理論是達倫多夫壹般社會理論的基石之壹,也是他分析所謂“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依據。

達倫多夫從自己的社會觀出發,認為功能主義具有烏托邦的性質,他指出,功能主義的觀點不是從日常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中發展出來的,而是由社會學家主觀想象出來的,它對社會學研究非旦沒用,甚至會有不良的影響。因而達倫多夫主張從功能主義相反的方面去研究社會和建立社會學理論。但是,達倫多夫對功能主義的批評並不是徹底否定,而只是強調它的片面性和冒充壹般性理論的狂妄性。同時,達倫多夫也闡明了自己的沖突論同樣是壹種具體的理論、片面的理論,而不是壹般性的理論。只不過功能主義影響廣泛,所以他才特別強調沖突論。

二、 以權威關系為基礎的沖突理論

(壹)社會沖突的根源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沖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會結構,而不是其他的。這種特定的社會結構就是階級結構。但是這種階級結構不是根據是否占有生產資料劃分的,而是根據統治與服從之間的權威關系來劃分的。他認為,到了20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階級劃分也有了新的基礎,這就是權力的占有與否。

達倫多夫對“權力”和“權威”的解釋基本上沿用了韋伯的定義,即權力是不顧反對而把某人的意誌強加於他人的能力,權威是期待他人屈從的合法化的權力。他認為現代社會就是圍繞“權力”和“權威”而形成了兩個階級:壹方是占有很多權力和權威的階級,另壹方是被迫服從權力和權威的階級。這兩個階級存在與社會中的任何壹個組織中。所以,社會組織不是壹個產生於***同願望的系統,而是壹個強制協作的聯合體,是具有壹定權威結構的群體。在強制協作聯合體中,作為資源的權力和權威,其分配不可能是平等的,於是就形成了支配與服從兩種角色地位,因而也就形成了支配與服從兩個階級的不同成員。在某壹種強制協作聯合體中,統治角色與服從角色有清晰的界限和分化層次,但整個社會存在多種統治與服從的社會結合形式。不管怎樣,不同程度的壓迫、強制是社會的普遍現象。有系統的社會對立和沖突是由此而生的。

(二)社會沖突的形成

達倫多夫指出,群體利益有“潛在”和“顯在”之分。“潛在的利益”是由人們所承擔的角色決定的客觀的利益,但是它處於人的意識狀態。“顯在的利益”則是指為人們所意識到的,並被人們作為目標來追求的利益。當統治階級群體和被統治階級群體的利益尚處於對立性潛在利益狀態時,這兩個群體不過是“準群體”,即沒有階級意識的集合體,而不是組織起來的團體。當群體以顯在利益為基礎時,群體中的人們變產生了***同的階級意識,覺知了***同的利益,並組織起來追求這些利益。這時,準群體也了就變成了顯群體。“顯群體”是組織起來的,具有明確利益要求和奮鬥目標的群體。在顯群體中,曾經是潛在的利益要求變成了明確的闡述出來的鬥爭綱領或意識形態,於是,沖突公開化了。執掌權利者的利益與被剝奪了權力者的利益是不相容的:前者最關心的是維持現狀,後者則力圖改變現狀取消特權。準群體到明顯利益群體的過渡,類似於馬克思的從“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過渡。達倫多夫認為這壹過程及其伴隨而來的利益群體沖突的不可避免的,企圖去壓制或者消滅沖突是徒勞無益的。可是,準群體又是如何轉變為現群體的呢?達倫多夫認為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具備基本的技術保證,包括領導者、物質設置、綱領和意識形態;2、政治上必須有壹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須容許結社聯盟;3、準群體內部之間有溝通的可能程序和正式程序。

(三)社會沖突的程度

達倫多夫從沖突的強度和烈度兩個方面研究了社會沖突的程度。強度是指沖突各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卷入沖突的程度,人們是否完全投入到壹定的沖突中,沖突是大還是小等等。烈度則是指鬥爭雙方用以追求他們利益的手段,烈度的範圍是很大的,從和平談判到公開的暴力行為等。

1、 影響沖突強度的因素

① 社會的重疊程度:即人們在多種強制聯合體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社團的重疊程度越高,沖突的強度就越大。達倫多夫指出,在工業結構中,被統治階級群體的成員,如果在其他權威關系中也處於服從地位,最後會導致社會分裂為兩個互相對立的陣營,使社會沖突的強度增大。

② 社會流動性的程度。達倫多夫認為,社會和團體中,垂直流動的情況是和重要的。如果社會和團體不為人們的向上流動提供任何機會,統治與被統治群體的成員構成是剛性狀態,沖突的激烈程度就會增加。如果情形相反,階級沖突就不可能廣泛和重要。

③ 權威關系與其他報酬分配的相關程度。如果統治階級成員憑借手中的權力謀各種利益,就會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在報酬和獲取報酬的途徑上擴大了差距和不平等。這樣,就會加強兩大階級結構的形象和矛盾,增加沖突強度。

2、 影響沖突烈度的因素

① 社會經濟的剝奪情況。沖突的烈度取決於被統治階級的社會經濟剝奪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絕對的剝奪是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人們同時也處於社會經濟地位的最底層的現象。相隨剝奪是指被統治地位的人們,其生活水平高於最低生活水平,但同高於她們的人們相比時,富裕程度和社會經濟保障又較低的現象。達倫多夫認為,如果被統治階級的社會經濟剝奪是相對的,暴力沖突就不可能發生,盡管沖突的強度可能會很高。相反,如果是絕對的,則階級沖突就很可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 沖突的調節,即沖突的控制方式,它是影響沖突的惡度的最重要因素之壹。沖突的調節與沖突性利益群體形成的政治條件有關。有時,占統治地位的人往往阻止沖突性利益群體,然而,這種做法只能使沖突隱藏到表層之下,壹旦爆發,就常常采用暴力形式。如果統治者能明確的承認沖突利益的存在,並為被統治的人們提供表達和協商的機會和途徑,暴力沖突就會減少。調節沖突需要具備三項條件:壹是沖突雙方均承認對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對立的利益;二是利益群體有自己的組織,有處理爭端的公***機構;三是沖突雙方都同意遵守壹些正式的沖突規則。

(四)社會沖突的結果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沖突的結果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遷,特別是權威結構的變遷。他概括了三種不同類型的變遷:1、所有統治人員的更換,即程度最大的革命變遷;2、部分統治人員的更換,即中間程度的改革變遷;3、把被統治階級的利益結合到統治階級的政策中,即最低層次的改良變遷。達倫多夫還以度量的角度考查了社會變遷,他提出了度量社會變遷的兩個尺度:根本性和突發性。根本性是考查社會變遷的程度,突發性是考查社會變遷的速度。

三、達倫多夫的觀點在學業上的不足

1、權威關系當然是極重要的社會關系,尤其是達倫多夫註意區分了權力與權威,權力多半是倚仗強制力,權威則是合法化的權力,即已得到普遍承認的權力,這裏同樣可看出,韋伯合法性思想的影響。但權威關系並非唯壹的決定性因素,財產、地位、聲望、生活方式等也是社會階級結構的重要因素,就這壹點而言,韋伯的階級學說要比達倫多夫更為周全。

2、權威關系也非唯壹的與首要的沖突根源。種姓之間與宗族之間的沖突很少源自於權威關系。縱觀人類歷史,許許多多的沖突產生於意識形態,價值模式及信仰體系。

3、達倫多夫所說的社會變遷似乎限於權威結構,這壹點也不足為信。歷史的例外可以舉出不少。有時變化是深刻的社會變化,但權威結構卻無根本變化,如日本的明確維新,彼得大帝的改革等。

社會學理論流派

新功能主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社會學界興起的壹股力圖綜合當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構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傳統的流派或理論發展趨勢。“新功能主義”這壹術語是由美國社會學理論家J.亞歷山大於1985年在其編輯的論文集《新功能主義》中首次使用的。

理論淵源

特點批判繼承

開放

為形成統壹理論

理論淵源

特點 批判繼承

開放

為形成統壹理論

展開 編輯本段理論淵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為主要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是美國社會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流派。自6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社會中出現的壹系列劇烈變動,促使社會學理論家重新思索社會學方向,各種新理論紛紛興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論”發起沖擊。其中以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民俗學方法論為主要代表的微觀社會學理論猛烈抨擊帕森斯理論中側重對社會結構分析的方面,他們強調對個體行動和行為的分析,要求恢復個體的創造性和自由。以沖突理論為主要代表的宏觀社會學理論,則指責帕森斯過於重視秩序、和諧和穩定,忽視沖突、強制和變遷,他們要求社會學更加註意社會變遷中的暴力、革命、權力等物質結構。這些理論在70年代逐漸取代了帕森斯理論而占居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在這些理論之間又形成以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和民俗學方法論為壹方,以沖突理論為另壹方的“微觀/宏觀大分裂”,就社會行動、社會秩序、社會變遷等重大理論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這些爭論本身暴露出上述諸理論自身的致命弱點──偏執壹端而缺乏綜合性。從70年代後期起,帕森斯理論中強烈的綜合意識又重新引起社會學界的興趣,各種理論內部開始出現試圖進行新的綜合的種種嘗試。新功能主義正是力圖以批判地繼承帕森斯理論遺產,開辟壹條新的綜合之路而產生的。

編輯本段特點

與其他流派相比,新功能主義具有以下 3個特點:

批判繼承

對帕森斯理論傳統持批判繼承態度,既強調與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承續關系,又強調從內部批判帕森斯理論的必要性。其中,亞歷山大批判了帕森斯理論的實證主義認識論基礎,主張在“後實證主義”科學觀的基礎上重建多維度的理論框架。新功能主義者還重新解釋了帕森斯理論,以此矯正反功能主義的偏頗。

開放

對70年代的各種反帕森斯理論流派持開放態度,力圖在功能主義理論傳統基礎上整合上述理論。針對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民俗學方法論等理論的微觀分析,新功能主義力圖通過重建帕森斯的行動理論來綜合其理論洞見,並探索微觀個體行動和宏觀社會結構及制度的連結環節。對宏觀社會學領域的沖突理論,新功能主義主張在保持帕森斯“規範秩序”的前提下,強調對權力、戰爭、強制、沖突等問題的分析,並把社會變遷分析納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論中。“新功能主義”還打破帕森斯曾為社會學劃定的只研究社會系統問題的界限,對80年代以來盛行的“文化社會學”給予高度的重視,並力圖在功能主義框架內解決文化與社會及人格系統的關系問題。

為形成統壹理論

新功能主義尚未具備統壹的理論形態。被歸在新功能主義名下的社會學家,老壹輩的有R.N.貝拉、A.英克爾斯、N.J.斯梅爾塞等人,新壹代的有亞歷山大、S.N.艾森施塔特、N.盧曼、W.施盧赫特等。他們除了具有***同的理論傳統外,在許多問題上持有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新功能主義只能說是以超越戰後社會學發展之第壹階段和建立新的綜合理論為目標的嘗試。 新功能主義的理論提出後,引起了社會學界的廣泛註意和不同反應。不少人對新功能主義持反對和懷疑態度。對此,亞歷山大的回答是:“它是新瓶裝舊酒,還是確有新釀,將由歷史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