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賀知章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賀知章的詩詞
《回鄉偶書》、《詠柳》、《送人之軍》、《題袁氏別業》、《斷句》、《望人家桃李花》、《回鄉偶書》、《采蓮曲》、《太和》、《順和》、《壽和》、《曉發》、《董孝子黯復仇》、《肅和》、《奉和禦制春臺望》、《太和》、《回鄉偶書二首》、《答朝士》、《句》、《回鄉偶書二首》。
二、紀念建築
秘監祠賀知章秘監祠(賀秘監祠),俗稱湖亭廟。相傳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將在賀知章讀書的故地(紹興)重建“逸老堂”,以祀賀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ll69年),太守張津重修。寶慶三年(公元l227年),太守胡矩重新進行維修。元至元年間(公元1335-l340年),逸老堂和涵虛館合並,改設水馬站,分為南北二館,賀秘監祠被廢址。至正十九年(公元l395年),浙江分省命理問邱修館舍,得知章像於蕪穢中,於是就在驛站東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館合並為壹驛站,將祠堂遷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後殿。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該建築***有三進,均為五開間。正殿門額題有“唐秘書監賀公祠”,祠內原有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馬光等十五人詩二十首;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記》,吳潛撰文,張即之書,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賀秘監祠堂記》劉仁本撰文,史銓書,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l543年)《敘唐秘監賀公知章碑》,沈愷撰文方仕集唐李邕書等碑刻。有的已遷至天壹閣東園。
墓碑賀知章墓位於江蘇省豐縣歡口鎮賀_集村西北隅。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卒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人,官至秘書監。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後,永王李_起事,政局不穩,社會動蕩,其部分後裔千裏避亂,流徙至蘇北,在今豐沛邊境的賀莊、賀_集壹帶落戶定居。當年這壹帶為淺灘湖泊,賀之後裔傍岸而居。後經數十年努力,發展成為方圓百裏的水旱碼頭,為該村發展提供了地利。這支賀氏後裔為固本知源,便在村莊西北隅虛構賀知章墓,以示紀念。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該村被定為賀_集,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後,先後建起賀_寺、玄帝廟、觀音廟、火神廟、關帝廟、佛祖廟等寺觀廟宇。賀知章墓及墓碑仍存。
三、介紹
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後(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現僅存二十首。
四、野史逸聞
賀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對門有壹個小板門,經常看見有壹個老人騎著驢在那兒出入。過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臉色衣服象原來壹樣,沒有變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屬。詢問巷中的鄰裏,都說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再沒有別的職業。經觀察,看出他是壹個不平凡的人。賀知章經常在空閑日子到王老那裏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謹慎。他只有壹個使喚童子。賀知章就問他的職業,老人很隨便地回答。由於和他往來增多,逐漸地更加尊敬,言論也逐漸多起來,於是在言談中說了他善於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願意拜老人為師。後來賀知章和夫人拿壹顆明珠,自己說是在家鄉的時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給講授道法。老人接過之後就把明珠交給童子,讓他買餅來,童子用明珠換來三十多個燒餅,並請賀知章吃。賀知章自己心想,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心裏很不愉快。老人已經察覺說:“道術可以心得,哪裏是在於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誌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領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離開了。過了幾天,老人不見了。賀知章於是請求辭官,入道還鄉。(譯自《原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