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是我國廣泛祭祀的火神。他是黃帝時候的火正官,小時候他的名字不叫祝融,而叫黎,是壹個氏族首領的兒子。也許他天生就是火神壹樣,祝融的臉膛紅紅的,像火壹樣的顏色,身材也很魁梧,對周圍的事物,常常顯出壹副聚精會神的樣子,好像腦子裏裝著解不清的疑問似的。祝融倒是聰明伶俐,只是性格過於暴躁了些,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有時甚至也會無緣無故動怒發火。
祝融出生的時候,燧人氏早已發明了鉆木取火,人們已經懂得怎樣用火,但是還不能很好地保存火種。祝融因為從小就特別喜歡火,時常嘗試各種怎樣把火保存得更久的辦法,所以等到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就成了壹個鉆木取火的高手,特別是壹個保管火的高手。壹點小火星到他的手裏就能變成燎原的大火,火在他的手裏,不僅能進行長途傳遞,還能夠長久地保存。他除了用火來燒飯燒菜之外,還用火來取暖,用火來照明,用火來驅逐野獸和驅趕蚊蠅,把火的用途大大地拓寬了,因而也使火的取得和保管變得更加重要,能夠有這樣的本領,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祝融就是這樣的佼佼者,就是這方面天生的神。
但是,祝融獲得這方面的本領,也是來之不易的。那時候,氏族部落經常要遷徙,這就使火的攜帶以及火的取得變得尤為重要。有壹次,祝融所處的部落經過長途跋涉,最後在壹個水草豐茂的地方停了下來。族人就地準備生火作飯,祝融便拿出自己隨身帶著的尖石頭來鉆木取火,他坐在壹根大筒木上,呼哧呼哧地鉆起火來……可是鉆了半天,這根筒木連煙都沒有冒出來。祝融很生氣,心裏很不高興,本想不鉆了。但是沒有火怎麽能行?他口裏喘著粗氣,繼續鉆呀鉆,又鉆了幾個時辰,煙倒是鉆出來了,就是生不出火來,他的臉也被這煙熏得黑紅黑紅的了。他再也沒有什麽耐性了,拿起那起煙的筒木就砸成了幾截。那個他用來的鉆木的石頭也被他狠命地朝壹個大石頭擲去。誰知這個被他鉆得很熱的石頭壹碰到大石頭就冒出壹連串的耀眼的火星。聰明的祝融受到了啟發,便采來了壹些很幹極容易著火的蘆花,用兩塊石頭靠近蘆花,然後接連不停地敲擊。很快,碰撞的火星濺到蘆花上,便把蘆花點著了,再輕輕的壹吹,火苗就旺旺地燒了起來。這種取火的方法比鉆木取火輕松多了,而且很容易成功。
自從祝融發明這種取火的方法之後,人們就再也不必費很大的工夫去鉆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為保管火種而發愁了。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原的天帝黃帝知道祝融這樣聰明能幹,就把他請了去,封他為專門保管火的火正官,並把他取名為“祝融”。後來,黃帝跟蚩尤打仗,祝融幫助黃帝,利用他發明的火攻的戰鬥方法,把蚩尤的部隊燒得焦頭爛額,慌忙敗走。祝融也因此立下了很大功勞,得到黃帝的重重賞賜,成了非常重要的南方火神。
祝融成了黃帝的重臣之後,時常跟隨黃帝出遊。有壹次,祝融跟隨黃帝來到雲夢澤南邊的群山之中。黃帝指著壹座最高的山峰問祝融:“那座山有沒有名字,那又叫什麽山,妳能不能告訴我?”“這是衡山,是南方的神山。”祝融不慌不忙的回答。“這山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呀?”黃帝又問道。祝融答道:“上古的時候,天地渾沌壹片,就像壹個大雞蛋。巨人盤古氏開天辟地,世上才有了生靈。他活了壹萬八千年之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死去了,他的頭部朝東,變成了泰山;腳趾在西,變成了華山;腹部凸起,變成了嵩山;右手朝北,變成了恒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黃帝接著又問:“人們為什麽要叫它衡山呢?”祝融立刻回答:“這座山處在雲夢澤與九疑山之間,就像秤桿壹樣,起著平衡天地的作用,又用以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因而人們就叫它‘衡山’了。”
黃帝見祝融有理有據,對答如流,心裏非常高興,就笑呵呵地對他說:“真不錯,妳這樣熟悉天下的事情,尤其對南方的事務如此了解,真能擔當大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黃帝並不說到底委以祝融什麽樣的大任。
黃帝壹路遊玩,不覺登上了衡山的最高峰,並在這裏接受南方各個部落首領的朝拜。大家聚集在壹起,都非常高興,個個感恩黃帝的英明與治國有方。祝融壹時間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奏起了黃帝編的曲子——《鹹池之樂》這曲旋律,音韻悠揚婉轉,很多人壹下子就融入了這樣的情景。這時,黃帝的愛妃嫘祖踏著節奏的拍子,歡快地跳起舞來。大家見如此,也都情不自禁地圍著黃帝跳了起來,痛痛快快地跳了起來。
祝融黃帝也很高興,等大家酣暢淋漓之後,便叫大家靜下來說:“有皇天保佑,求眾神的福,自我得位以來,平定了榆罔,擒殺了蚩尤,制定了歷法,協定了音律,編訂了內經,又有嫘祖育蠶理絲,定制衣裳。現在天下太平,四民臣服,人民安居樂業,是該基奠五嶽的時候:泰山為東嶽,定五嶽之首,西嶽為華山,南嶽為衡山,北嶽為恒山,中嶽為嵩山。我們現在已在南嶽之顛,火正宮祝融德才兼備,對世人貢獻很大,就讓祝融鎮守南方衡山……”大家聽了黃帝的聖言,都高聲歡呼!祝融這才知道,黃帝說的要委以他重任就是讓他鎮守南方。
祝融鎮守南方之後,給這裏帶來了火種。他教當地的人們取火,告訴他們用松節油照明。他看到這裏瘴氣很重,蚊蠅太多,百姓因此經常生病,他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把蚊蠅趕走,把瘴氣驅散,很快減輕了人們的疾苦,百姓也就更加尊敬他了。祝融的功德受到上天的感召,進而被上天封為火神,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水神***工看到火神不但受到人們的敬仰,更受到黃帝的重視,而且上天成了火神,心裏很不服氣。他心想:水神和火神同樣的重要,缺壹不可,為什麽世人單單看重他火神祝融,不看重我水神***工呢?加上***工性情暴躁,很快他就向祝融挑戰。他領著所有的水族,向祝融火神居住的光明宮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來勢極為兇狠,竟把光明宮裏常年不息的神火給澆滅了。弄得天上地上壹片漆黑,人們也就再沒有火種生火作飯了。這下可把火神祝融給震怒了,他架著火龍來迎戰。那火龍全身壹片火紅,像烈焰騰空壹般,把天地照得壹片通明,光明宮裏的神火也復燃了。
水神***工見沒能把神火撲滅,更加惱羞成怒,於是他傾巢出動,調來了五湖四海裏全部的水,鋪天蓋地而來,直往祝融和他騎的火龍洶湧地潑去。但是,水總是要往低處流淌,很快大水就退了下來,神火永遠也沒有再被撲滅。祝融也不再容忍***工的行為,他騎著火龍,噴著騰騰的烈焰直向***工撲去,長長的火舌,把***工團團圍住,讓他分不清天南地北,把他燒得焦頭爛額。很快***工抵擋不住了,狼狽地退回到大海裏去了。
火神祝融戰勝***工之後,就又回到了南嶽。
後人為了景仰祝融,把南嶽七十二峰中的最高峰,也是主峰叫做“祝融”。“祝”的意思是持久,“融”是光明,就是永久光明的意思。祝融峰上有祝融殿,是後人祭奠他,緬懷火神祝融功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