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渾天儀
渾天儀有渾儀、渾象兩種。
渾儀,即圓儀是西漢落下閎曾制造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其主要結構分外、中、內三層,外層由子午環、地平環等交結成固定的框架,放置在支架上;中層由黃、白道環等構成;內層由極軸、赤經雙環和窺管等組成。
渾象,即漏水轉運渾天儀是西漢耿壽昌發明的表示天象的儀器,東漢張衡對其進行了改造。
其構造是在壹個直徑四尺多的空心銅球上,刻畫和鑲嵌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宿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等。用巧妙的機械系統將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系起來,以計時漏壺滴出的水為動力,帶動渾象均勻地繞軸旋轉,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渾象就自動地將天象近似正確地演示出來。
2、地動儀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制作的測量地震的儀器。
由精銅鑄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立著壹根銅質都柱;儀體外部周圍鑄著八條龍,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信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銜有壹粒小銅珠。
地上對準龍嘴處,蹲著八個銅蟾蜍,昂著頭,張著嘴。當某處發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壹方,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張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當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
擴展資料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五聖之壹,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註》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
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誌》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
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壹,被後人譽為“木聖”。
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壹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張衡所在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壹年好幾次,發生壹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壹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
公元138年2月的壹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壹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麽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
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壹千多裏的金城、隴西壹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百度百科--渾天儀
百度百科--地動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