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口的造句有:老生擡起頭,摘下髯口,坐在門檻上對老大爹說。如《表功》中的秦瓊,念白多達百余句,邊念邊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顯其能,均有交代。拼音是:ránkou。結構是:髯(上下結構)口(獨體結構)。註音是:ㄖㄢ_ㄎㄡˇ。
髯口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髯口ránkǒu。(1)表演中國傳統戲劇時演員口上所掛的假髯。
二、引證解釋
⒈也稱口面。傳統戲曲演員扮演腳色時所戴假須。因身分、性格不同而種類各異。引《北京晚報》1983.2.25:“趟馬時他右手繞馬鞭,左右甩鞭,勒馬,兩層水袖不散,髯口(胡子)不亂。”《人民文學》1982年第4期:“怎麽不戴髯口就上去啦。”《新民晚報》1968.8.7:“戴上了黑三髯口,會影響他引吭高歌嗎?”
三、國語詞典
國劇演員所掛的假胡須。用頭發或馬尾等制成。詞語翻譯英語artificialbeardwornbyChineseoperaactors
四、網絡解釋
髯口戲曲舞臺上,生、凈、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是代表人物面部的兩腮和頦下部分生長的胡須的象征物。髯口,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又稱“口面”。用牦牛毛或人發制成。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三綹髯、滿髯都較短,緊貼面頰,接近寫實。後來改用銅絲作掛鉤,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髯口的改進,同演員註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關,並由此而形成“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壹般有黑、黲、白三種,以區別角色的年齡。少數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髯、紫髯、藍髯、黑紅二色髯的。髯口的式樣很多,其中短髯的式樣又比長髯豐富。
關於髯口的成語
口頭禪鶴骨霜髯獰髯張目龍髯攀泣口口相傳蒼髯如戟駝背羊髯口口聲聲須髯如戟須髯若神
關於髯口的詞語
須髯如戟蒼髯如戟龍髯攀泣紫髯如戟鶴骨霜髯駝背羊髯血竭髯枯獰髯張目須髯若神順口溜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髯口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