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
武德,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征、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武者,止戈也,中國古代師父傳藝前都會指著武字對弟子講解,武也止戈也,也就是說學武之人拿起兵器之前應該先學會放下兵器。
弟子應先通過打雜來鍛煉心性,心性穩定後才能正式習武,中國古代只有兵器這個詞並沒有武器這個詞,壹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或規範,德即得,內得與己,外施於人,便稱為德。
擴展資料:
武德,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過去,大多以“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
“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作為武德信條。
武術的各拳種流派,也都訂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並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以及“八戒律”、“十要訣”等作為武德的標準,今天,也有不少學者對武德進行概括,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
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壹種美德”,也有的學者認為武德是“武者體現的道德”,1987年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範概括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對武德進行了概括,我們應該從倫理學的角度去定義武德。
百度百科—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