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源於上古伏羲氏
(1)源於伏羲氏的陳部族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庖羲、包犧、伏戲,亦稱太昊。伏羲氏是華胥氏後代,伏羲生於成紀(甘肅秦安縣東北大地灣壹帶),其東邊是華胥氏居地華亭(甘肅華亭縣西)。
《帝王世紀》載:太昊庖羲氏,風姓,有景龍之端,故以龍紀官。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伏羲氏創造了:造網、制樂、結繩記事、定婚姻、取火、制杵臼、制歌曲,作八卦。
伏羲氏由成紀(甘肅秦安縣東北大地灣壹帶)向東遷徙,第壹站即是陳地,即陳倉(陜西寶雞市),在陳建初都。
《循甲開山圖》載: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
伏羲氏在陳(陳倉),建立了古老的風姓部族,為陳部族。其後人以族為姓稱為陳氏。
(2)源於風姓古陳國
伏羲氏帶領自己的陳部族,由陳(陜西寶雞市)逐步向東遷徙至淮河壹帶陳(宛丘,河南淮陽縣),並在此立都,後稱陳州、宛丘。
後來伏羲氏由陳(宛丘,河南淮陽縣)又向北遷徙,其後人陳部族留於陳(宛丘,河南淮陽縣),在夏代時期,陳部族在陳(宛丘,河南淮陽縣)建立了風姓陳國。其後人以國為姓稱陳氏。
《路史·國名紀甲》載:太昊伏羲之後,有風姓陳國。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太昊之墟也。
《帝王世紀》曰:太昊伏羲氏居陳。
《元和姓纂》載:陳,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
2、源於炎帝族的陳豐氏
陳豐氏,也稱陳鋒氏。
陳(陳倉)地是神農氏炎帝的發源地。炎帝起於姜水,即今寶雞市南的清姜河,故炎帝為姜姓。
《帝王世紀》曰:炎帝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
《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
《路史·後紀四》載: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
《國名紀甲》曰:逢,伯爵,伯陵之國,黃帝所封。夏有逢蒙。
伯陵即逢伯陵,是炎帝之孫,為有逢氏,姜姓。
炎帝時期,有逢氏壹支豐部族與伏羲後裔陳部族通婚演變成新的部族,稱陳豐氏(陳鋒氏)。古逢通鋒、豐、蓬。故陳豐氏,也稱陳鋒氏。後陳豐氏(陳鋒氏)隨炎帝族東遷至陳州(宛丘,河南淮陽縣)。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顓頊國有“陳州之山”。
《左傳》(昭公八年)曰:陳,顓頊之族也。
顓頊時期,陳豐氏加入了黃帝族,隨顓頊族北遷,陳豐氏之女嫁於顓頊生帝嚳,嫁於帝嚳生帝堯。帝堯時期,堯始封於唐(河北唐縣),而陳豐氏則已遷徙至唐(河北唐縣)東面的慶都(河北望都縣)。望都又名慶都,堯母以此而得名,為帝堯放勛誕生之地,漢代以前稱慶都,漢代改名為望都,到唐代又稱名為慶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遊五臺山,回駕路過慶都謁堯母陵,因縣名與堯母同名又改為望都縣至今。故陳豐氏也可列為黃帝族。
《路史·國名紀己》載:陳豐,壹作鋒,邦也。僑極取(娶)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之邑也。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
《帝王世紀》:陳豐氏女曰慶都。
陳豐氏(陳鋒氏)之後人亦稱為陳氏。
3、源於有虞氏媯姓陳國
(1)源於有虞氏虞遂的媯姓陳國
商代初期,商王湯滅夏,最初在南亳(河南商丘市)建立了商王朝,並占居了舜帝後裔有虞氏虞思建立的古虞國(河南虞城縣西南三裏),商王湯將古虞國虞思的後人虞遂,轉封於原風姓陳國之故地、太昊之墟陳州(宛丘,河南淮陽縣),建立了媯姓陳國。在商代中期,媯姓陳國的有虞氏後人則向北遷徙至始祖舜帝初封的祖地虞鄉(山西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重新建立了媯姓古虞國。
《世本》宋忠註: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虞遂於陳。
自商代起風姓陳國歸屬有虞氏媯姓,其國人為媯姓陳氏。
(2)源於有虞氏胡公滿的媯姓陳國
《古今姓氏書辯證》曰:陳,出自媯姓虞帝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封之宛丘,為陳侯以奉舜後,是為胡公滿。九世孫厲公他,生公子完,字敬仲,奔齊,為工正,以國為氏。
《左傳》昭公八年曰:胡公不淫,故周賜姓,使祀虞帝。
《元和姓纂》載:陳,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後裔胡公滿於陳,後為楚滅。
《元和郡縣圖誌》載:陳州,淮陽。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春秋時楚滅之。
《通誌·氏族略二》: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鉅野。後封陳,今陳州宛丘縣是也,本太昊伏羲之墟。舜傳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祀。
西周初期,周武王轉封在虞鄉(山西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古虞國後人、舜帝後裔胡公滿於故陳國之地陳州(宛丘,河南淮陽縣),重新建立媯姓陳國。至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陳國滅後,陳國人以國為氏,稱陳姓,這是中國陳姓的主流。
4、源於胡公滿所建陳國的支系
(1)陳哀公之子陳留壹支。公元前534年,陳哀公與弟招發生矛盾,招發兵包圍陳哀公,陳哀公自縊而死,招立陳哀公之妾子留即位,楚國得知陳國內亂,趁勢發兵攻陳國,陳君留逃往鄭國,傳陳氏壹脈。
(2)公元前478年,楚惠王舉兵伐陳國,殺死陳湣公,陳國滅。陳湣公之長子陳衍,北逃避居陽武(河南原陽縣東南),傳陳氏壹脈。
(3)陳國滅亡,陳湣公次子陳溫避居固始(河南固始縣),陳溫之後人陳璉,其後因無子,東漢時期,便以潁川(河南許昌長葛縣)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5、源於陳霸先之南陳朝
南北朝時期,齊王建之子陳軫的二十六世孫陳霸先,奪取了南梁朝政權,建立南陳朝。公元589年,南陳朝被隋文帝楊堅所滅,部分南陳朝子民以陳為姓。
6、源於少數民族陳姓
(1)源於韓國朝鮮族的陳氏。
(2)源於北魏鮮卑族的陳氏 據《魏書·官氏誌》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姓。
(3)源於金末時期女真皇族完顏氏後改為的陳姓。
(4)源於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陳姓。
(5)源於滿族費莫氏、陳佳氏、西林覺羅氏、鄂濟氏、納喇氏、薩克達氏、玉克墨氏等改為的陳姓。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改為的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