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亂的群山,平曠的原野,慘淡的煙光,以及聒噪著歸巢的昏鴉。它們拼合為壹幅令人傷心慘目的秋晚眺望圖。有圖若此,難堪已極,而作者偏偏還要為它配上撼人
心魄的畫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蕩的悲壯的號角聲。號角聲,不僅將作者的情思帶入更寥廓的空間,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線索。由這作為背景之壹
的悲壯的號角聲,我們無妨推測那是靖康之變發生後的兵荒馬亂歲月。既然如此,聯系作者靖康之變後亡國、喪失、貧病交加、流離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斷言,滲
透在這幅秋晚眺望圖中的是壹種揉合著國仇家恨的渾灝蒼茫的憂傷之情。其實,秋景本不當這般蕭瑟,只因為“傷心人別具眼目”,才在作者筆下蕭瑟若此。以情役
景,景因情設,這本是詩詞家的慣伎。正因為這樣,劉禹錫在《秋詞》中用“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壯闊之景來表現誌士的豪情,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麗之景來表現隱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則在此詞中用“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這樣的蕭瑟之景來表現她的憂思,從中,我們似乎也可悟出些“詩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