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龍種都有哪些?

龍種都有哪些?

說法壹

說是壹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壹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引東陽的《懷麓堂集》: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生平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

負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是其遺像。”

《天祿識余·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壹曰贔屃,

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級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

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似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

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壹。綜合起來,簡析如下:

招財納寶龍生九子瑞獸長子赑屃(bìxì),

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

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壹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

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3]

次子螭吻 (chī wěn),又名鴟尾或螭(chī)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三子狴犴 (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四子蒲牢 (pǔ náo) ,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鐘鈕上。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饕餮 (tāotiè),樣子似狼,性貪吃,位於青銅器上,稱之饕餮紋。傳說,這種怪獸貪吃無厭,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後,最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吃得只剩壹個頭部,所以落下個“有首無身”的名聲。

六子睚眥 (yá zì),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子狻猊 (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

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

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

為睜崍威武。

八子椒圖 (jiāo tú),形似螺蚌,好閉口,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反感別人進其巢穴,故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末子貔貅 (pí xiū),有獨角、雙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工具,尤對偏行有奇效,例如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為守護財寶吐寶之聖物,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故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說法二

赑屃 (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拼音:qiú niú):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 (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壹,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拼音:cháo fēng): 龍生九子之壹,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拼音:pǔ láo):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壹,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壹,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龍生九子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壹,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壹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餮 (拼音:Tāotiè):

傳說中的壹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壹。《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麽壹段:“縉雲氏有不

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拼音:gōng fù) ,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拼音: jiāo tú):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 (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麟 (拼音:qí lín):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

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

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

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拼音:hǒu),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

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壹種

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

不出,神通特異。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