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河北盧龍)國君的兒子。他們的父親最喜歡三兒子叔齊,有意立他為太子,將來繼承君位。但當時的規矩是長子做太子、繼君位,國君覺得很為難。就在這時,國君生病死了。大臣們尊重他的意願,請三兒子叔齊繼位。叔齊心裏非常不安,讓位給大哥伯夷。
伯夷不肯,說:“這是父親的意思。”兩人爭讓不下,最後伯夷索性逃走了事。叔齊還是不肯即位,他認為應當遵守規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繼位,自己是老三,不能繼位。
為了避免矛盾,他也逃走了。大臣們只好把老二立為國君。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後來的周文王)有德行,便決定投奔西伯昌。
西伯昌知道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歷,非常高興,當即把他們留了下來。不久,西伯昌去世,武王即位,讓士兵穿著孝服出征伐紂。
伯夷和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進諫道:“父親死了不埋葬,卻要去打仗,這能說是孝嗎?妳是臣子,卻去打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手下想要殺死他們。
姜太公說:“他們雖然反對出征,但作為紂王的臣子,他們算是盡了義,還是放他們走吧。”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的做法可恥,決定不食周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山西永濟),采薇而食,終於餓死。他們的忠義行為受到後人的贊揚。
擴展資料
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使各代詩人深受感動。他們題詩作賦,詠頌伯夷、叔齊。見於文字記載的,詠頌伯夷、叔齊的詩多達近百首。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範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都有傳世佳作贊美夷齊。
廣州刺史吳隱之上任之前,聽說廣州城外有壹泉,人稱“貪泉”。傳言赴廣州作官者,若飲此泉之水,就會變成貪官。吳隱之上任伊始,就痛飲三瓢貪泉之水,並賦詩壹首,以言其誌。吳隱之也終於沒有成為貪官。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後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壹幅《采薇圖》。此畫系國家壹級文物,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采薇圖》刻劃的是伯夷、叔齊“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精神。
百度百科-伯夷叔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