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誰有說明文(運用型)的練習題目?

誰有說明文(運用型)的練習題目?

閱讀訓練壹直是近年來語文考試的重頭戲。兩篇課外閱讀所占分值在35分左右。地球人都知道閱讀題的得分多寡與閱讀能力的高下有直接關系,可是因為文章不定,題目多變,所以在平日教學中感覺無從下手,無章可循,偶爾的練習也是壹篇壹篇的做,壹題壹題的講,感覺就題講題,效率不高。

摸索了幾年,發覺有些題型很有代表性,答題的步驟似乎也可以分成“三步走”,於是,將這些題型重點講解,美其名曰“仙人指路”,讓學生明確答題的思路和方向,起到舉壹反三、靈活運用的效果,學生的閱讀得分果然較同年級班級有明顯優勢。時值期末復習,八年級上冊已經較系統的學習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因此,說明文的閱讀復習就成為無可爭議的復習重點了,趕緊積累壹點典型題型吧。可惜,往年的經驗沒有及時積累,忘掉了不少啊。

說明文,這些題目常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預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所以這個題型在近幾年的中考中,年年考查,且位列第壹)

答題方法:“羊肉串”法。即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內容,意思相近的合並壹起,然後把精煉的概括詞串起來即可。

如:09年中考《保暖的冰屋子》內容為:本文主要說明了雪屋保溫的原理、建築材料、建造方法以及冰屋的優點。

再如07年中考《神奇的長壽巨樹》內容為:主要介紹了地球上已發現的各類神奇的長壽巨樹及其特點。

2、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麽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雖然學過了10種說明方法,但在初中階段以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為最重要)

例(1):“通常壹個能幹的愛斯基摩建造者能在1小時內建完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下,從選料、切磚,到搬運、堆砌,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愛斯基摩人造雪屋所用時間之短,同時也表現了愛斯基摩人的聰明能幹。

例(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勞動人民根據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安排農事。(說明文寫作通常會在段首用中心句的形式說明壹個道理,然後運用舉例說明加以闡釋,所以,分析舉例說明的作用,找準段落中心句或例子前頭那句說明性的句子即可。)

例(3):“專家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成為“生物入侵者”。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些生物的移民行為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簡單的說,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或者說比喻的修辭方法,作用就是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再加上句子的具體內容說出來,就感覺頭頭是道了。)

例(4)“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壹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麽樣,右邊也怎麽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我國建築和蘇州園林相比較,突出了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的特點。(要弄明白*和*比較,突出*的*特點。)

3、選文的說明順序是什麽?

若說全文,十有八九是按邏輯順序寫作的,若問某幾個段落,就要關註有沒有明顯的方位詞或時間詞,看是不是空間順序或時間順序,都沒有的話,壹般還是總分式的邏輯順序。

4、某個段落運用了什麽表達方式,有什麽作用。

這個題型開始回潮,要引起重視。《大綱》也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在說明文裏,以描寫、敘述為重。

例(1):“太陽靜靜地躺在西方地平線上,變得如此之大,顏色是那樣深黃、殷紅……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線時才消失。”描寫的表達方式,從三個方面寫出了日落時的種種景觀,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介紹落日的幻覺做了鋪墊。

例(2):“1999年2月的壹天,幾個滑雪者動作嫻熟地沿著山坡向下滑著,大雪映襯著他們瀟灑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紛飛的燕子。突然,‘哢嚓’壹聲異響,緊接著壹團雪霧從身後沖了下來,很快埋沒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從自我陶醉中驚醒過來:雪崩!可是壹切都已經晚了……”(08中考《揭秘雪崩》)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揭示了雪崩的突發性,引出下文對雪崩原因的揭秘。

(不管是敘述還是描寫,分析作用是首先關註文字本身的內容,說說生動形象的寫了什麽,然後考慮在全文的作用,有沒有呼應前文的哪項內容,或者是引起了下文的什麽內容。)

5、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麽?

通常加點的是壹些表示限制、程度、估計、強調等作用的詞語,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性。

例(1):”《水經註》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其中”有記載的”起到限制作用,並不包括哪些未登記入冊的石拱橋,使發言的根據增加可靠性,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周密。“大約”、“可能”都表示估計,並不確定,如果去掉反而顯得絕對,就不準確了。

例(2):“石拱橋在橋梁史上出現的比較早”中的“比較”表示程度較輕,並非之最,表達比較穩妥,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例(3):“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中“從沒”起強調作用,說明了盧溝橋的結構堅固。

6 、說說文章的語言特色。

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簡明、周密;其次,如果文章比喻、擬人手法較多的話,就要再答上生動、優美、活潑等詞語;還有些文章善於大量舉例說明,如《魚類也有語言》,就再答上善用舉例說明等字眼。如此,就能比較全面地概括各類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7、分析標題的作用。

如“大自然的語言”“魚類也有語言”“生物入侵者”,這類題目都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比作*,生動形象,鮮明醒目,引人註意。

8、引用古詩文有什麽作用。

例(1):“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例(2):“至於王勃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流傳就更廣了。”

引用古詩文,能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文學色彩,通常還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9、文章的說明對象或者某個段落說明的主要內容。

通常,事物說明文的題目就會點明說明對象,如《中國石拱橋》、《故宮博物院》等。壹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先找段落中心句,通常第壹句話就會概括全段內容。沒有中心句,就需要看看全段有幾句話,說了幾個意思了。

10、根據課文內容隨機設問。

其實,這才是必考的題型。因文不同,題也不同,沒有規律,卻有方法。

第壹遍瀏覽全篇時,就要用筆簡單勾畫重點句、段,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過渡句段、總結的句子等,在粗知文章內容的情況下對全文脈絡了然於胸,便於根據題目迅速找到相應的段落。

第二遍閱讀,要結合題目,找到相關段落,進行精讀、細讀、慢讀,確保答題壹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