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詞如:見識、再見、見面、聽見、不見、意見、少見、見到、顯而易見、撥雲見日、撞見、司空見慣、拜見、重見天日、視而不見、見死不救、見怪、瞧見、可見壹斑、見微知著、謁見、見異思遷、捉襟見肘、立竿見影。
真知灼見、明心見性、數見不鮮、見義勇為、囿於成見、各抒己見、壹見鐘情、圖窮匕見、層見疊出、遠見卓識、日見、卓見。
見(拼音:jiàn、xiàn)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突出人體上方的眼睛,以強調看見,本義是看到、看見,特指平視。用作名詞時表示看法,見解。
由本義引申,“見”又有接觸、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顯得出的意思,還有會見、見面的意思。呈現的意思本由“見”表示,後改用“現”字。“見”在古漢語中也用作助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中的見字,下部像壹個跪坐的人,上部用壹只特別強調的橫放的大眼(“目”)來表示平視前方。“見”的本義就是眼睛向前平視。
西周早期金文仍然保持著甲骨文見字的寫法。從西周中期金文開始見字下邊所從的人形已經變為形,但上部所從之“目”仍然很象形。到了西周晚期金文中的見字已經變為與秦漢篆文相近,眼睛變成了斜豎形,人的形體也變成垂手站姿了,《說文解字》小篆見字正是從這壹形體而來。
以後,漢隸以小篆為基文,進壹步將“目”下的人形寫作“兒”。由此發展成楷書。漢字簡化時又根據草書將“?”簡化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