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乎如馮虛禦風的通假字是“馮”通“憑”。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赤壁賦》,馮虛禦風意思是乘風騰空而遨遊,馮通“憑”,馮虛指憑空,淩空。
原句是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意思是浩浩渺渺好像乘風淩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通假字出現的原因
1、沒有規範。古人造出壹個字,表達壹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壹定規範,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壹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避諱。古人最忌諱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產生避諱,或直寫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寫當朝皇帝的名。
3、漢代知意者記音未記形。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巫醫之外的古書幾乎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壹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讀音,未記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壹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4、壹些人據音來記。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
5、誤寫。古人在做記錄時,壹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壹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壹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通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