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王小波。
當代學者,作家。
代表作:《我的精神家園》等多部。其中根據他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拍攝的電影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他也因此成為在國際電影節上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壹人。
讀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感悟: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壹片天地,在那裏我們可以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小時候它引領我們去認識世界,解決問題。這可謂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簡而言之精神家園就是心中那片可以任自己馳騁想象的自由天地。
壹個人受過再高的教育,見過再多的世面,卻難忘心中最初的熱愛。那個兒時讓自己激動的瞬間。用作者的話說:“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取代。”
然而,長大後我們的這壹片小小的天地被各種價值取向所扭曲改造,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成人世界的壹些規則讓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試著用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難題便迎刃而解。
重建精神家園,需要返璞歸真。
書中講到教育提到:假如是有位老學究式的人物手執教鞭戒尺打著妳走,那就不是走壹條路,而是背壹本宗譜。我很懷疑會背宗譜,就算有了精神家園。
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做父母的沒有不是望子成龍的。我也壹樣,為兒子的學習我也是煞費苦心,陪讀陪寫作業時的雞飛狗跳,時常上演,仿佛手執教鞭戒尺的就是我,打著兒子往前走,這種教育方式父母累孩子也累。忽略了兒子內心精神家園的呵護,應該順著他的愛好,點燃他的學習熱情,使之自己自主前行。
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