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
尋求賢能的人。
《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後妃之誌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宋史?忠義傳壹?李若水》:“正宜置驛求賢,解榻待士,采其寸長遠見,以興治功。”
安車
古代壹種通常用壹匹馬拉的、可以在車廂裏坐乘的車子。上古乘車壹般都是站立在車廂裏,而安車則可以安坐,故名。《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適四方,乘安車。”漢鄭玄註:“安車,坐乘,若今小車也。”官員告老,或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賜乘安車,這是壹種優禮方式。安車多用壹馬,也有用四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禮遇。《史記?儒林列傳》:“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申公年高德劭,故漢武帝用駟馬安車去徵迎他;其弟子從行,卻只能乘壹馬或二馬拉的普通傳車(軺傳)。
君平
嚴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漢末期成都人,道家學者,思想家。原本姓莊,本名莊遵,字君平,後來漢書忌諱漢明帝劉莊的名,才將其改名為嚴遵,根據史料記載,他出生在今成都彭州市與郫縣唐昌鎮平樂山交界處的北君平鄉的洗心莊(又稱寄魂莊),也有史料稱其出生在今邛崍市的南君平鄉,賣蔔於今郫縣、成都、彭州、邛崍、廣漢、綿竹等地,50歲後歸隱、著述、授徒於郫縣平樂山,91歲去逝後也埋葬於郫縣平樂山,在平樂山生活了40多年,在此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和“光武中興” 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還在山上培養出了得意弟子揚雄。
日得百錢足自養,即閉門讀《老子》。精老莊之學,終身不仕,著書十萬余言,為當時著名文學家揚雄所敬重(每天他看相,只收夠壹百個銅錢能維持生活,就收起攤子,回家閉門讀書。由於他不慕仕宦,節操清奇,當時聲名遠播,很受敬重)。年90余,以其業終,史稱“蜀人愛敬”。著有《老子註》和《道德真經指歸》(《隋書?經籍誌》作《老子指歸》)13卷,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前書已佚,後者今僅存7卷。
嚴君平應該是中國乃至於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間民辦學校的創始人。
史書對嚴君平記載甚少,壹般的史書,都說他是“隱士”,但是,這些史書記載也反映出了嚴君平的教育家身份。“蜀有嚴君平……君平蔔筮於成都市,以為:‘蔔筮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著書十余萬言。……蜀嚴湛冥,不作茍見,不治茍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從這段文字上可以看出,西漢末期的嚴君平在蜀地已經是很知名的教師,但是,他治學的道路完全與孔子不同。西漢漢景帝時代,蜀郡守文翁在現在的成都市文廟街壹帶開辦了石室學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地方官學,從此,漢朝便開始在各郡縣開辦了地方官學以文化天下。現在成都市文廟街的旁邊,有壹條君平街,這裏,曾經是嚴君平開辦自己的學校的地方。但是嚴君平畢竟不同於孔子,他是典型的民間學人,他雖然接受了不少儒家思想文化,但是,他的知識底蘊,還是老子學說和蜀學本地文化傳統,而無論是老子的學說還是蜀地的本地文化學說,都是不熱衷於當官的,也就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生產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這樣的務實教育宗旨就註定了嚴君平不會長期依附石室官學。因此,在四川各地,都有嚴君平的教育遺跡,嚴君平在四川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傳說,這些傳說,反映出了嚴君平開辦學校和教書育人的旨趣,與孔子的“讀書做官”的教育旨趣完全是相反的,他提倡學習與勞動生產實踐相結合,他開辦的學校中的學生,全部是耕讀者,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半工半讀者,即使是嚴君平本人,也是先尋找職業去養活自己,然後再教書育人。而嚴君平的學生揚雄提出的“耕讀”思想,則成為了後來中國民間私塾學校和學生的重要宗旨,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在鄉村裏看到頌揚“耕讀”的遺跡。嚴君平的民間民辦教育思想和他不依附官家的獨立知識分子形象,非常接近現代教育方向和現代知識分子要求。
子真
漢 褒中 人 鄭樸 的字。居 谷口 ,世號 谷口子真 。修道守默, 漢成帝 時大將軍 王鳳 禮聘之,不應;耕於巖石之下,名動京師。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
鄭樸,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臺似富春”。
出處:唐 張喬 《七松亭》詩:“已比 子真 耕 谷口 ,豈同 陶令 臥江邊。”
示例:宋 範仲淹 《送鄞江竇尉》詩:“ 王 謝 江山久蕭索, 子真 今為起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