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我乃野雲鶴、殘軒閣主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1]“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2]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2]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壹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2]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壹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1]
漢族還是壹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1]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中文名稱
漢族
外文名稱
the Han nationality
別名
華夏族、漢人、炎黃子孫
人口
約13億
方言
官話、吳語、湘語、贛語、粵語等
快速
導航
歷史
人口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學
藝術
習俗
名稱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3] [4]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占多數優勢的民族。[1]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同體”。[5] 漢族別稱“漢人”、[6] “華人”,[7] “唐人”、[7] “秦人”、[8]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以後“民族”壹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壹族群的正式名稱。[10]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11] 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2] [12]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余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壹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13]
漢族傳統樂器演奏-笛子
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為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眾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為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余種。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說等也著稱於世。[13]
歷史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範圍;主要分布在這壹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壹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