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鷓鴣菜的栽培技術

鷓鴣菜的栽培技術

中國海藻資源十分豐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已逐漸認識海藻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鶴鶴菜(Oaloglos鄒)含有豐富的海人草酸(Kainieacid),除了具有驅蟲效果外,並對家蠅和蜂螂等昆蟲類有良好的毒殺作用口〕。神經藥理學家註意到海人草酸可作工具藥,廣泛地應用於中樞神經。

鷓鴣菜屬於紅藻門、紅葉藻科、鷓鴣菜屬。藻體暗紫色,窄葉形,個體較小,壹般長2~3厘米,最長4~5厘米,叢生,不規則叉狀分,枝分枝基部略縊縮,在分枝點的腹面長出毛狀假根,以此著生在巖石上,產於中國東、南沿海,壹般多生長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帶的巖石上,防浪堤以及紅樹皮的陰面,為壹種泛亞熱帶性的海藻。鷓鴣菜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藥用海藻。鷓鴣菜具有較強的再生力,其葉狀體不同部位的切段培養均能獲得再生植株。

種藻來源采自海區自然生長的鷓鴣菜葉狀體,將其洗去汙泥雜藻,然後取其壹部分放在大培養缸中沖氣培養,其余部分陰幹裝袋冷藏備用。

培養液制備將過濾海水加熱至80℃左右,取1000毫升消毒海水配成含NO3~N8ppm;PO4~P0.8ppm培養液,再添加EDTA~Na4毫克FeSO4·7H2O5毫克,這種培養液稱之為氮、磷、鐵培養液,鷓鴣菜微小組織塊對培養液比重的適宜範圍是1.010~1.025,最適比重是1.015,因此培養液的比重可調至1.015左右。

附苗器可采用紫菜生產上常用維尼龍網繩或維尼龍中再混以10%的聚乙烯單絲制成的苗繩,微小組織塊在附繩前,將苗繩洗凈曬幹或再用100ppm克多糖浸泡涼幹附繩和育苗效果更佳。采苗前將涼幹的苗繩纏在長方框架上制成條網,盡量使苗繩同在壹個平面上,放入培養盤(箱)內待用。

微小組織塊的制備微小組織塊是以細胞數為標準,其大小要借助顯微鏡才能分辨,它有別於組織切段。從培養缸內選取健康未成熟的藻體,用毛筆充分洗刷幹凈,再用消毒海水沖洗2~3次,擠去大部分水分稱重,然後粗切成0.5~1厘米藻段,放入組織搗碎機中調節轉速約為12000~15000轉/分,搗碎5~6分鐘即可制成10~100個細胞左右的微小組織塊。組織塊的大小以50~100個細胞為宜,實驗證明這樣大小的組織塊再生植株數和再生率均表現出最高值。

組織塊附繩育苗將制成的微小組織塊,加適量的培養液沖稀,用滴管或噴霧器均勻地滴灑在預先備好的附苗繩上,保持濕潤狀態約兩小時左右,再添加氮、磷、鐵培養液,使其剛沒過苗繩即可。附苗繩在盤(箱)內淺水平面靜止培養15~20天左右,再生植株可達1毫米左右,最大可達2毫米,再生苗已較牢固附著苗繩上。再將其移養到較大水體即水族箱內沖氣培養10天左右。可長成0.5厘米左右的再生苗,如移養到水族箱的沖氣培養1個月左右則可長成自然界大小的成體。整個附繩育苗過程可在常溫和自然光條件下進行,水溫在15~25℃,光照強度約1500~3000米燭範圍內,均可進行再生苗附繩育苗養成生產,如果具有控溫條件,可以全年生產。

鷓鴣菜微小組織塊成株快,1周普遍成株,2周肉眼可見小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