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做過東晉朝廷的大官,祖父也當過太守。可是,他自我從小就不喜歡官場上的習氣,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讀書上。
陶淵明年輕的時候,以往在自我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讀書,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也忘了吃。遇到使人憂愁的事,他就借酒澆愁。家裏窮,沒錢買酒,那也不要緊,自有好友相送。於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壹覺,醒來,散散步,圍著院子轉圈兒。他的院子是什麽樣的啊殘墻斷壁,處處長滿了野草,綠生生的壹片,草地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微風習習,掀起了他那破舊的衣衫。肚子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鍋,鍋裏面也是空的。雖然莊院殘破,並且經常挨餓,可他的心境是愉快的。
陶淵明博覽群書,什麽諸子百家,什麽詩詞歌賦,他盡情瀏覽,百讀不厭。
所以,他的思想十分開闊,見解也高明。周圍人都佩服他。
陶淵明還寫了壹篇《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就是他自我。在文章中他把自我的生活和夢想寫得自由自在極了。之後人們也都叫他五柳先生。
陶淵明的故事(二):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大詩人,他是東晉大司馬陶侃的後人,少年之時即抱有大濟於蒼生的宏偉願望,可惜當時政治混亂,禮樂崩亂,陶淵明空有壹腔抱負,卻完全無法實現。開始,他做過州縣裏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對汙濁員m的官場氛圍十分厭惡,不願意屈膝權貴,所以仕途坎坷。
為了生存,也因為夢想還沒完全破滅,陶淵明在義熙元年(405年)最終壹次做官,出任彭澤令。此時,他已過了不惑之年。但倔強的性格和正直的為人讓他當官後與周圍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有壹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景。同僚們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頭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壹口氣,感慨道: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夥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從此永遠脫離了官場。
在歸鄉之時,陶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歸園田居》,顯示了自我寧願貧賤,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此後,他壹面讀書為文,壹面參加農業勞動。由於農田受災,房屋又被火燒,他的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向世俗低頭,甚至連江州刺史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華,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絕了。
陶淵明並非悲觀厭世,他在自我的文章中構建著自我的夢想社會,追求著自我的人生夢想。受到老紫思想的啟發,他在《桃花源記》中塑造了壹個與世隔絕,淳樸安詳的小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幾乎是對老紫小國寡民的夢想社會的詳細描述。
老紫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夢想社會在現實中可能很難實現,但老紫所提到的完美品質不爭守下,戒驕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們能夠親身踐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處又不是桃源呢
陶淵明的故事(三):
陶淵明為什麽被貶
在陶淵明任職期間,做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因為人正直理解不了官場上的黑暗,屢次被貶辭官歸家。陶淵明最終壹次擔任官職彭澤縣令時,不滿督郵劉雲的貪賄收汙之風,最終被貶回家中,不再出仕。
陶淵明為人正直有氣節,受外祖父的影響,自小有著救濟蒼生的宏偉之誌。從二十歲開始,陶淵明就開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向救濟蒼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陶淵明擔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和彭澤縣令等官職,為了生活計謀更是擔任過許多小官小職。這條道路且長且踞,挫折壹路不斷,功名成就終能成否
陶淵明對灰暗的官場失望之極,不堪重任屢次被貶歸家。直至義熙元年,在朋友的勸說下,陶淵明最終壹次回歸仕途。在職三個月期間,正巧正巧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到陶淵明任職的地方檢察公務。派遣的督郵劉雲是個十分兇神惡煞之人,其貪婪可惡之名方圓百裏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美曰其名是檢察公務,實際上是過來理解賄賂貪汙的。如果不賄賂他,他就栽贓陷害。陶淵明看不慣此作風,在迎接督郵劉雲時沒有奉承賄賂,守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尚氣節毅然離去。劉雲為此懷恨在心,就栽贓陷害陶淵明,陶淵明所以被貶。
陶淵明雖然被冤枉,但他並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過於心死了。陶淵明被貶之後,他才明白原先自我的追求抱負可是是壹場空,還不如歸隱田園生活過得瀟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