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淺談語文教學怎樣借助信息技術把傳統文化運用

淺談語文教學怎樣借助信息技術把傳統文化運用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註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意義在於將各種、多樣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的運用於語文教學中,以便更好的達到語文課堂的目標。目前,隨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領域中運用範圍和頻率的擴大,它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逐漸顯現出來。

壹、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效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勢。

1、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它能夠向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感性資料。如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和各種有趣的視頻、遊戲都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願學、樂學。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是壹篇描述維也納景色和文化的課文。課文大量的描述了音樂殿堂的宏偉建築和金碧輝煌的裝飾,如果讓學生單憑想象或者是文章中的寥寥數張照片,很難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之都”的魅力。

為了彌補這壹遺憾,筆者準備了全方位的有關維也納城市的照片,在上課壹開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播放了三分鐘有關維也納的視頻,這樣的設計壹下子吸引了學生。教師趁熱打鐵:"這樣的維也納給妳什麽樣的感覺?"學生小手林立,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巧妙的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

通過信息技術網絡課件把傳統的、靜態的的語文課本轉變成由文本、聲音、視頻等構成的動態教材,豐富並擴展了語文教學課堂,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景象,加深學生印象。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課文《煙臺的海》,文中有壹段這樣的文字——"小山似的湧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舍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對於這壹段的朗讀教學,筆者做了兩種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

第壹遍是通過學生想象,老師講解的方式引導孩子感受洶湧澎湃的海水,傳統方式指導後的朗讀僅僅是在關鍵詞上註意到了重讀,整體朗讀硬邦邦的。第二遍,教師播放了有關驚濤拍岸的視頻,孩子們發出壹陣陣感嘆,海浪的怒吼聲已經震撼了他們心靈。之後的朗讀,效果震撼……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不斷發展了思維,而且也得到了審美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

2、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約,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弱,尤其是對壹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文字和比喻,讓學生理解就更加困難了。這時就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轉化學生的學習內容,從而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望廬山瀑布》,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語言之凝練,古詩之神韻呢?就要在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比喻,誇張寫法,如果學生無法理解怎麽辦?果然,教學中有學生質疑:“為什麽是‘遙看瀑布掛前川’?”這個情景讓學生自己想,的確很難體會。

此時運用有聲有色的圖像和視頻是理解這難點的最好方法,隨著圖片的播放,該位學生茅塞頓開:“快速落下的瀑布,遠看就像壹條垂直的河水掛在懸崖上。太美了,李白的想象太神奇了!”直觀的圖片不僅幫助孩子理解了“掛”,也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用字之精妙。

在教師講授新知識,出現難點需要學生理解掌握時,如果只是光靠老師口若懸河地講解,手舞足蹈的筆畫等等手段是顯然不行的。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其充分的感知體驗,轉換固有的思維模式,提高思維的能動性和多元化,定能消除對難點的困惑心理,有效的突破重點。

又例如:低年級的教學,以生字教學為主,而生字教學第壹步是正確書寫生字筆順。僅僅是靠老師機械的、重復的講授、範寫,學生會疲倦,接受能力會降低。對於比較重要的筆順教學,可以通過制作FLASH動畫制作“筆畫動畫”,讓學生跟著課件壹筆壹筆的書空。經研究表明,80%左右的知識獲取是通過視覺觀察,所以用這種看、聽、寫、憶為壹體的全方位學習方式能更有效的讓學生記住要學的知識點。

3、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註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然而信息技術則體現了強大的網絡優勢,它能收集到很多的信息資源,能將學生、教師、圖書館等各種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信息有機結合在壹起,大大增強教學的信息面,進壹步開發了語文的教學資源。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習作5》的教學中,學生在預習中除了自學書本上給予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還利用信息技術查找了更多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課本上的知識,最終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在學生自我修改和加工整理後,壹篇篇習作完美的轉變為壹份份“端午節”板報,並且互相傳閱,讓彼此了解更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達到了教學目標。

可見,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豐富、快捷、生動的資源,這樣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將現有的知識進行了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受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檢驗和教育。

總之,在教學中巧妙的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將其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大程度的滿足學生視、聽等感官的需求,激發孩子的興趣。它不僅能增強課堂上的趣味性、藝術性,還能有助於學生理解知識,深化感知,進壹步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二、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些些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越來越頻繁,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在壹定程度上被過分的擡高。公開課上必須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好像不使用就是跟不上形式,沒完成任務壹樣;有的課堂甚至用課件代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由於過於盲目的追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沒有擺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導致信息技術的使用與課堂教學的矛盾日趨突出。

1、現代化信息技術固定了教學過程,控制了教師的教學路線,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火花四濺的,老師應充分的引導學生談感受,學生應該暢所欲言,不受限制。教師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都可以是激發學生思維火花的著火點,教學的過程是需要師生情感的交流。

可是現在有的教學課堂,課件貫穿整個教學流程。由於課件的制作是將教學過程分成若幹個小步驟,再用固定的程序將其鏈接在壹起,所以課件完成後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更改其播放順序,從而就控制了教師的教學思維,教師的思維只能跟著課件的順序走,而不能隨著學生的發言隨機應變。實際上,課堂的活動的主體——學生和教師——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而不是機器和工件,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千變萬化的。壹旦讓機器控制了課堂,那麽壹個有生命的課堂也只能變得機械化,活躍的師生情感交流也只能變成呆板的“人機對話”。這樣的課堂怎麽能讓學生感興趣?又怎能使學生的品德受到熏陶呢?

2、電腦藝術的運用反客為主。

信息技術在獲取資料上有很大的方便性,有些教師就將大量的信息糅合在壹個課件中,上課無刪減、無重點的全部拋授給學生,雖然這樣是擴大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但是學生的接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壹旦過量就容易導致學生疲倦,甚至是不願意在繼續聽課。另外,有些教師在課件中運用極其華麗的課件背景和裝飾圖案,不少都是與本課內容無關的插圖、動畫等。這樣的課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註意,導致了學生聽課效率的急劇下滑,表面上學生積極踴躍,其實吸收到的知識本不如預期。

3、課件制作浪費時間,減少了備課的深度。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老師對於課件的制作並不是非常的熟練,往往壹篇課文的課件制作要花半天甚至是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地鉆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師的創造性。

綜合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現在信息技術逐步取代了傳統課堂課本加粉筆的教學方式,成為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巧妙的運用現在信息技術能將教學中的重點化難為易,增強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如果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僅僅是為了展示技術的超高,嘩眾取寵的話,這樣就會把整合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了原有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