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人如果置身在壹件事物當中,是難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這句詩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原文 ?《題西林壁》
?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想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首先看看這句話裏面的幾個詞的意思。 ”不識“的意思是不知道,不懂得。”廬山“是中國的名山,比喻好的事情。”緣“的意思是因為,並不是緣分的意思。“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有點類似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 意思是: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正如現在的我們,看到壹件事情的發生並不能只看表面,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俗話說當局者迷,我們應該跳出迷局,看清現象。比如我小時候總以為媽媽偏愛哥哥,讓哥哥保護我,而我覺得我不需要保護,不要哥哥也是可以的,哥哥分享了媽媽給我的愛,我不理解為什麽要有哥哥,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麽有我啊,哥哥是大的,我是小的,理應有他沒有我才對。現在我們是相親相愛壹家人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給後人的啟示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