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詩中寫詩人在壹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壹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沈重的負擔,希冀於壹種自由的生活。通過描寫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江邊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無比喜悅之情。
作品原文
歸巢的鳥兒,
盡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壹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壹瞬的紅顏了。
作者簡介劉大白(1880年—1932年),浙江紹興人,原名金慶,清末舉人。辛亥革命後改名劉靖裔,字大白。民國初年編《紹興公報》因發表反對袁世凱的文章,東度日本避難,加入同盟會。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國文。次年回國編《杭州報》,並出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1918年去浙江省第壹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1919年任浙江教育總幹事。五四運動中,與經亨頤、陳望道、夏丐尊等並稱為“五四浙江四傑”。
創作背景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當時詩歌的壹大特色。
劉大白也正是如此,他雖想試著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跡。《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