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過程
壹、古文字時期(壹)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壹種被刻在動物的骨頭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時期最早的文字。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偶然間發現的。他在“龍骨”上發現了壹些隱約的文字,像極了我國上古時代的象形文字,經過收集研究後,甲骨文就此浮現在世人面前。因商代占蔔活動的盛行,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無不求神問蔔,根據吉兇禍福來做決定。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內容多為蔔辭,另有少數的記事辭。甲骨文具有強烈的圖畫性,以象形字體為主,有著比較明顯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據調查研究顯示,從甲骨文的字體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較為嚴密的文字系統,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轉註字和假借字,很好地體現了漢語造字中的“六書”原則。(二)青銅時代的金文隨著殷商滅亡,甲骨文也隨之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便是金文。金文是壹種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朝把銅也稱為金,故而得名“金文”。金文的內容與甲骨文相似,主要是記錄當時的祀典、賜名、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者相關事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造字方法上,金文的造字方法更加齊備,形聲化的趨勢也相對明顯,形聲字的數量大為增加,但在某些場合中,仍然存在著原始圖繪金文。如金文裏的“車”字,開始以壹個輪子的形體來代替甲骨文中的兩個輪子。繪圖成分的減弱,使得金文字體的方框結構趨於穩定,偏旁意識逐漸增強,文字開始出現符號化。因為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所以線條比較細,而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之上的,其字體線條也就明顯粗於甲骨文。同時,金文字體脫去了板滯,相比甲骨文而言,較為整齊遒麗,古樸厚重。(三)秦統壹後的小篆秦始皇在統壹六國後,實施了壹系列改革措施,統壹文字則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壹。小篆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文字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簡化,創制了壹套統壹的漢字書寫形式。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大規模地規範文字。小篆的產生運用,使得漢字的字體形態開始逐漸定型,象征意味進壹步減弱,漢字變得更加符號化,書寫等方面也簡化了很多,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字異體字眾多的情況。小篆字體成豎式長方形,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壹致。小篆在書寫時明顯區別於甲骨文、金文的便是對空間的均衡分割和對稱,使漢字在形態上更富有美感。如古漢字“_”,造詞本意是古代檢驗軍權的兵符,因此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別根據殘缺的兵符繪寫而成,而小篆中的“_”壹字,在經過不斷簡化演變後有了統壹的漢字形體,字體形態上較甲骨文與金文更加註重了漢字的結構,更加整潔美觀。與此同時,“_”的造字本義也逐漸消失,不再指檢驗軍權的兵符,而是指有作戰指揮權的人、參謀,某個領域的高人,兵符所代表的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等含義。二、今文字時期(壹)秦系文字俗體隸書隸書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是以秦國文字俗體為基礎產生的。早期隸書只是作為小篆的輔助字體而存在的,但由於書寫方便,便逐漸替代了小篆的統治地位,直到西漢時期,隸書正式取代小篆成為了主要的漢字字體。漢字的隸化是我國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的壹次最為重要的變革,結束了長久的古文字時代。它變圓為方,同時將以往比較象形的曲線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線條,壹筆直下,不再繞彎。並且將原來部分漢字中的斷筆相連接,如“者”、“也”等字。以“點、橫、豎、撇、捺”等筆畫代替了相對象形的圖形,組成了具體的符號,是象形字變得不象形了。如小篆中的“徒”字,依然能看到表示赤足行走的繪圖痕跡,而隸書中的“徒”字,雖然承續了金文的字形,但已完全脫形。與此同時,隸書相較小篆而言,還簡化了很多偏旁筆畫,如水旁減成三點以及走之旁的簡化等。還有壹些字體,幹脆省減部分結構,甚至減到以壹種符號代表幾種形體繁復但意義相似的漢字。(二)漢字的楷模楷書漢字發展到漢代,已基本上擺脫了象形繪圖的蹤影,形成了壹套“方塊字”特有的形態系統。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但它的形成並非壹蹴而就。楷體字初現於漢末時期,在魏晉時期逐漸成熟,到了南北朝時期,楷體字已成為漢字字體的主要形式,直至唐代,楷體正字的確立後,楷體字才算最終形成。從初現到成熟,再到最終形成,楷體字經歷了近千年的演變。在此過程中,漢字的隸變對楷書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過程是我國漢字史上的壹次最重要的變革,是壹次把象形字符號化的質變過程,漢字從此由表形文字變成了表意文字,使得漢字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它不僅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也改變了漢字的審美趨向。正是在這種劇變的基礎之上,才促成了楷書的最終形成。(三)草書(漢末)《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四)行書(漢末)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來源:青年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