釅,漢語二級字,讀作釅(yàn),從酉(yǒu),嚴聲。“酉”與有酒有關。本義:指茶、酒等飲料味厚。
本義:指茶、酒等飲料味厚。
又如:釅酒(味醇的酒)。《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 朱氏 ﹞當下問了婆婆討了壹壺上好釅酒,燙得滾熱,取了壹個小小杯兒,兩碟小菜,都放在桌上。”
釅茶:指濃茶。《景德傳燈錄·佛日和尚》:"?夾山?回顧,師曰:'釅茶三五椀,意在鐝頭邊。'"
釅醋:指濃醋。宋 蘇軾 《格物粗談·韻藉》:"金箋及扇面誤字,以釅醋或醬油用新筆蘸洗,或燈心揩之即去。"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 峻極上院 嘗於其院東鑿井,經年才深丈許……法當積薪其中然之,乘熱沃以釅醋,然後施工。" 清 趙翼 《兩臂風痹復發》詩:"酸疑釅醋淬,痛甚頑石搗。"
字源演變
“茶”原來寫作“荼”。“荼”字是個形聲字。“艹”為形旁,表示與草木有關,余為聲旁表
音。到了唐代,“荼”字中間的壹橫被去掉,成為“茶”。“
茶”的本義是指茶樹,原寫作“荼”。茶,壹字多義,壹字多音,讀tú時指壹種苦菜,讀chá時就假借為中國人喜愛的茶了(中國古人數千年前就已經發現並利用了茶,民間口頭稱它為但卻壹直沒有這個字,文字上還以“荼”表“茶”)。
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將“荼”字略去壹筆,定為現代的“茶”字。
茶,本作“荼”。《說文·艸部》收“荼”:“苦菜也。從艸,余聲。”徐鉉註:“此即今之茶字。”苦菜非茶義,但因茶味苦,故含茶義。
二字分化於唐代,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中有詳細的說明:“茶之始,其字為茶。如《春秋》書齊茶,《漢誌》書茶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若《爾雅》,若《本草》,猶從艸從余,而徐鼎臣(鉉)訓茶猶曰:‘即今之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