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最有名的戲曲是黔劇。
黔劇是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壹,是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於1953年演變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2008年6月7日,貴州省黔劇團申報的“黔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黔劇的前身是貴州揚琴。貴州揚琴,亦稱貴州彈詞、文琴,是壹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顏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
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光緒九年,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裏公開演唱。據《貴州彈詞匯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於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次。
擴展資料:
黔劇的藝術特點
1、黔劇唱腔用貴州方言演唱,以貴陽官話及黔西話為代表,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聲、韻、調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
2、黔劇的基本唱腔均屬四句式板式變化體,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並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腳韻的規律,形成嚴格的上下句式。
3、黔劇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兩類組成,形成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單曲體為輔的綜合體制。
4、基本唱腔在貴州揚琴的七個常用唱腔的基礎上,按板式變化體進行歸類和發展,形成多系統基本唱腔格局,有揚調腔、二板腔、二黃腔三個腔類。
5、黔劇戲衣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視劇情和人物性格而設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