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已形成以歷史文化旅遊、革命遺跡旅遊以及高端旅遊為主的三大旅遊帶。主要旅遊景點有:
歷史文化方面:
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孫家周疃大汶口文化遺址、李氏莊園、金口天後宮、千年酸棗樹、鳳凰古村、媽祖民俗文化節等。
金口天後宮
金口天後宮坐落於金口村,迄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廟產之雄厚、歷史之悠久,均勝於青島、煙臺、蓬萊、廟島的天後宮,在全國沿海地區的諸多天後宮中也屬上乘,因此遐邇聞名,現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天後宮之所以能盛名傳天下,與繁華鼎盛的丁字灣金口海港有關。它是金口商業發達的產物,也是金口港經濟繁榮的象征。
據現存的清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後宮《廟田碑記》載:“即邑金家口為商船停泊之區,於乾隆三十三年南北客商捐資建造天後聖母行宮,乃募我師廣聚主持廟事。復念養瞻無資,又買地六十二畝有零,分列四鄉……”
金口天後宮在布局上分為行宮和寢宮兩大主體建築。行宮在前,寢宮在後,其間配以諸多附屬建築,將兩座高大的宮殿融為壹體。兩宮的模式壹樣,都是青磚綠瓦、雕梁畫棟、四角飛檐、前後出廈。宮內寬約12米,長約30米,高約10米。兩宮加上後面的議事廳,***占地18.4畝。
行宮是天後聖母升殿理事的地方,***5間,以紅漆圓柱撐梁,高大寬敞。正間北面是神臺和神龕,裏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後聖母坐像。此像四肢靈活,以便更衣,像前設有香案。宮門上方懸有“滄海慈雲”的巨幅匾額,後面匾額是“長發其祥”。宮脊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並鑲嵌有“風調雨順”4個大字。宮門前建有3米寬的3級閱臺,臺邊圍漢白玉石柱欄桿,據說是專供聖母在此檢閱之用。行宮前檐西端掛壹口大銅鐘,鐘上鑄有“光緒十八年谷日韓同茂號廟捐敬獻,無錫南門許和記造”,重343公斤。
行宮左側是火神閣,閣內塑有回祿像。閣的前後上方各有匾額,前面是“朝宗利賴”,後面是“化成天下”。行宮右側是財神閣。閣內塑有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宮、姚少司5像。閣的前面匾額是“後德配天”,閣後的匾額是“介爾景福”。二閣相配,使主殿格外壯觀。
行宮前院長約50米,寬約30米,院墻正中有高大山門,門外有影壁,院墻兩邊各有壹便門。山門兩邊立有壹對石獅,高約2.5米,昂首怒視,十分威風。據說,這對石獅是當年從南方用專船所運。石獅前面豎有兩支高約15米的大旗桿,遙遙可觀,猶如設在港口的壹對導航航標。 大院正南建有木制戲樓,坐南向北,高約10米,分前臺、後臺。前臺上方的匾額是“鈞天雅奏”,舞臺出入門分別為“登風”、“遏雲”。臺後建有戲班寢室,可容70余人。盛時,廟中幾乎天天唱戲。 戲樓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兩樓高約7米。撚軍入即時,鼓樓曾被燒毀,後由於家屯村於永顯重修。東側鐘樓的匾額是“恩榮離位”,西側鼓樓的匾額為“福庇海邦”。晨鐘暮鼓,聲韻悠蕩。 寢宮,顧名思義,即天後聖母睡眠的地方。宮中分寢室、梳妝室。主殿東西兩邊稱“東海”、“西海”。寢宮有聖母臥像,四周用紅漆木板護圍,前門用玻璃鑲成。梳妝室有兩面大銅鏡,高兩米以上。寢室門前的匾額是“東海如來”。宮脊中央鐫有蓮花圖案,並鑲嵌有“國泰民安”4個大字。宮前亦有3級閱臺,大體與行宮相同。 議事廳,偏天後宮東北,正房5間,是議事的地方。 金口天後宮自建成的200余年中,前後重修過5次,從尚存的殘碑中還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鹹豐十壹年(1861年)兩次重修的記載。
金口天後宮的香火最鼎盛時刻,莫過於每年在這裏所舉行的幾次廟會: 正月十六日廟會。這次廟會旨在給天後聖母“拜年”,亦叫“唱燈節”。此日天後宮廟門大開,戲樓開鑼唱戲,和尚登壇念經。沈浸在新春佳節歡樂之中的四方百姓、各路香客身穿節日盛裝,源源不斷地湧向這裏,天後宮裏裏外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大都焚香燒紙,祈禱壹年平安;整個天後宮香煙繚繞,數日不散。 三月二十三日廟會。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後聖母的生日,廟會旨在為天後聖母“慶壽”。陽春三月,春潮正時,各種海鮮正值上市,金口街上鑼鼓響、鞭炮鳴;天後宮前人如潮,車似龍,特別是那些漁、商船主們紛至沓來,進宮許願、還願。這裏“還願”有個規矩:如果誰的船只在海上遇難被聖母“搭救”過,還願時除進香紙和請戲班唱戲外,還必須照自己的船樣做壹只微型小船,刻上船號,掛在宮殿兩側,以此頌揚天後聖母的功德和表示對她的虔誠及謝意。整個大殿出現了“千帆競秀”的局面。 九月九日廟會。這是紀念天後聖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陽節,秋高氣爽,百谷進倉,趕會的人自然很多。天後宮的廟會還有壹個規矩:因為天後聖母是位處女,所以逢會時不準唱“粉戲”,不許男女成對在壹起看戲,不準“邪耍”入會,不準在會場設賭局,以避免對天後聖母的“褻瀆”。 除以上3次廟會以外,還有四月八日的火神會、七月二十二日的財神會、六月十三日的龍王廟會、六月二十三日的馬神廟會。這些廟會都給天後宮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時也給金口港的商業和航海業帶來了生機。
李氏莊園
李秉和莊園坐落在西南距即墨市區27公裏的金口鎮李家周疃村。自李秉和始,經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莊園建築規模不斷擴大。該莊園是壹座典型的古城堡式莊園。整個莊園圩墻環圍,東寬西窄,略呈梯形,占地總面積10公頃。莊園的圩墻周長約1.5公裏,高5米,頂寬4米,全由三合土版築,內外墻壁砌以磚石。圩墻頂外側築有女墻,並按地形分別築有向外凸出的4個炮臺,炮臺底部留有炮洞,其凸出的三面,均有射擊孔和瞭望孔,便於左右瞭望和防禦射擊。莊園圩墻開南、北、東三個圩門,皆為磚砌拱門,南、北門上築有城樓,其式樣仿即墨縣城的城樓而建,青磚綠瓦,雕梁畫棟,氣勢宏大。圩墻外周圍挖有深約3米、寬約6米的城壕溝,長年積水,吊橋懸空。
莊園北門內壹條長達270米的大街將李氏莊園分成東、西兩宅。東宅名曰“尚理堂”,有房180余間;西宅名曰“尚絅堂”,有房140余間;兩宅又各分東、西兩院,臨大街壹面各為住宅。東宅臨圩墻壹面為菜園,西宅臨圩墻壹面為花園。各宅的中間為主建築,設有議事廳、宴客廳及主、仆居住的正、廂寢室,其建築、設置富麗堂皇。主建築四周留有胡同,南胡同建有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二門);胡同四周列賬房、耳房、庫房、廚房、磨房、碾房等。兩宅的南群房中間都建有高大的大門門樓,西宅壹座,東宅兩座。門樓的墀頭、屋脊、磚面上各有若幹雕飾。兩宅大門前各有東西街,街南建有拳房、馬廄、傭工住房等。 西宅大廳前植有壹棵耐冬樹和玉蘭花,樹徑周長約1米,高出房頂,每逢花期溢香撲鼻,沁人心肺;抗戰期間,被日本侵略者掠走。西宅菜園北端建有“烏龍院”,其中設置豪華,是李荃初為用重金在濟南買的壹個名妓所建。圩墻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各有花園1處,東花園面積約3333平方米,北花園面積約9333平方米。花園內植有各種名貴花木和大片栗樹。莊園裏,李家擁有護園武裝。抗戰前,有長槍60支,李葆初以下的大小主子每人各有手槍1支。另外,還擁有“二人擡”土炮20門,車拉土炮兩門,銅炮1門,按炮的口徑分別賦以“大將軍”、“二將軍”、“九節龍”等各種雅號。據傳“大將軍”銅炮長約3米,口徑25厘米,後被日本人劫走。李家擁有男女傭人、丫環侍女等三四十人。李家還在莊園內外立有3座牌坊,這3座牌坊均為漢白玉石雕成,有兩座系四柱三間多脊單檐式,壹座是兩柱單間式(亦稱支門)。東西兩宅的大門口各有高大的功名旗桿和石雕獅子。1945年秋,即東縣解放後,李氏莊園的圩墻被拆除,東、西兩宅歸南阡鄉糧食管理所使用。如今,東宅房屋已大部改建,西宅還存有議事廳、宴客廳和兩幢住房及部分房屋,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古村
現有清代古建築50余處,且保存完好。據該村《房氏族譜》記載,明、清時期曾出過太學生46人,七品以上官員28人。 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
距今六千多年的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由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家於今年春進行挖掘,現已出土許多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文物,並發現西周貴族墓,已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酸棗樹
在楊家屯村前,並列生長著兩棵大酸棗樹,兩樹間隔0.5米,樹高8米余,呈南北勢。南邊壹株樹幹周長為1.27米;北邊壹棵樹幹周長為2.22米。盛時樹冠可遮地面積350多平方米。據專家鑒測,該樹至少應屬隋唐朝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樹齡。據本村81歲的王秉信老人回憶,自他記事起已70多年了,樹的枝幹根本看不出長粗,可見此樹生長之微慢。
革命遺跡方面:
臥牛山戰鬥遺址、青島市委會議舊址、青島市總工會成立大會舊址等。
孫家溝“中***青島市委會議舊址”
“中***青島市委會議舊址”位於金口鎮孫家溝村,是我市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即墨縣誌》、《即墨縣地名誌》和《中***即墨縣黨史大事記》均有記載。
1945年古歷10月15日前後, 青島市委為了便於領導和發動青島市轄區的革命鬥爭,避開國民黨對我市溫泉鎮四舍山、蓮花山地區的強兵控制,將市委機關由店集遷至金口鎮孫家溝村,年底又先後遷往嶗山傅家埠和金村,次年3月20日前後又遷回該村。青島市委在村莊駐紮期間,市委辦公室設在該村東西大街南村民劉尚臻的五間草屋內,市委領導時常在這裏辦公、開會。1945年12月,為了貫徹華東局的重要指示,青島市委在此召開了壹次重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華東局城工部副部長王見功,青島市委領導成員王臺、宋子成、王建功、王見新等。即墨縣委書記李奎生、即墨縣委副書記賽風列席了會議。會上,王見新傳達了華東局三條重要指示:壹是重組青島市委。王臺任代書記,史甄、宋子成、王建功、劉特夫為委員。二是市委原屬山東分局領導改歸膠東區黨委領導。三是市委工作在市內仍要執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在郊區要開展反霸肅奸鬥爭。會議開得很成功,為青島市的革命鬥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指明了鬥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