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歡迎主席就臺時奏《八路軍進行曲》;
2、歡呼時奏《東方紅》,《團結就是力量》;
3、閱兵時歡呼奏《八路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註意》,《軍隊和老百姓》;
4、騎兵行進,奏《騎兵進行曲》;
5、炮兵及戰車行進,奏《坦克進行曲》和《軍隊進行曲》。政協壹屆會議開幕式上,軍樂隊穿上剛發的新軍裝,站在前排的座位上,齊奏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閉幕會上,又成功地演奏了中華人民***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擴展資料:
閱兵起源
中國史書中,關於“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塗山會盟了。《淮南子·原道訓》中就說,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其他部落對夏虎視眈眈。
後來禹當了首領,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邀請諸侯會盟。
據說,在大會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都帶著玉器和絲綢壹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塗山會盟中,盡管禹沒有發壹兵壹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化幹戈為玉帛”。禹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閱兵”的雛形。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孟津舉行大規模的“觀兵”,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
此後,武王親率大軍,東渡孟津,與商朝軍隊決戰於牧野,重挫殷紂王主力部隊,奠定了周朝立國的基礎。從這可以看出,此時,“觀兵”作為壹種檢閱部隊、震懾百姓或敵人的軍事手段,已經開始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使用。而所謂的“觀兵”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閱兵”。
百度百科-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