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為了壹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壹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壹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壹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朝鮮戰爭起因:
二戰的後期,美蘇兩國將朝鮮半島壹分為二,這就是後來的朝鮮和韓國。戰後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及其所控制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局面導致了南北朝鮮兩個對立的政權產生,南北朝鮮的矛盾不斷激化,並且雙方都有意通多武力去重新統壹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北部想要采取軍事的進攻手段去實現統壹朝鮮的願望,所以他在得到蘇聯的同意直接發動了朝鮮戰爭。
擴展資料
抗美援朝歷史背景
1、朝鮮半島的分裂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4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壹個統壹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壹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壹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沖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2、金日成欲武力統壹朝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各種勢力進行了重新組合,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產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並公開發表,中蘇同盟促美改變對臺政策。?
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國家以後,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實現民族的統壹。美國和蘇聯當時都無意在亞洲出現雙方直接沖突的局面,因此,對其代理人均采取了限制和壓抑的措施。1950年1月底,由於中蘇條約談判中來自中方的壓力,莫斯科改變了主意。
為了保證蘇聯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以朝鮮半島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順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會談中,斯大林與金日成詳細討論並最終批準了發動戰爭的計劃。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訪北京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戰爭的意圖,而毛澤東持反對意見,認為此時發動戰爭時機不夠成熟。斯大林要求毛澤東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布防於丹東-沈陽壹線。
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斯大林回復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壹些,但要求中方盡早布置兵力;5月15日,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統壹半島的計劃,但是並未被朝方告知時間表。當戰爭爆發時,中國並未事先得到消息。在進攻開始時,斯大林下令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 。
3、朝鮮人民軍的南進與美國的幹涉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
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幹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
“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壹場對朝鮮的戰役。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壹萬平方公裏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4、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臺灣及幹涉亞洲事務的罪行。
號召“全世界壹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壹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在14日發出《關於舉行‘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
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壹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壹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壹仗。
百度百科-朝鮮戰爭
百度百科-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