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枝的意思是指盤屈的樹枝。
虬枝,漢語詞語,拼音是qiúzhī,意思是指盤屈的樹枝,亦作“虬枝”。虬枝壹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虬”和“枝”。
1、虬字的意思是指動物的壹種形態,形容動物有卷曲的形狀。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龍的形態,比如《山海經》中就有“虬龍”壹詞。虬字在漢字中的構造是由“虍”和“丘”兩個部首組成,虍表示虎的形態,丘表示山的形態,合起來就形成了虬字的形狀,寓意著虬曲的形態。
2、枝字的意思是指植物的壹部分,特指樹木的分枝。枝字在漢字中的構造是由“木”和“支”兩個部首組成,木表示樹木,支表示分支,合起來就形成了枝字的形狀,寓意著樹木的分枝。
虬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意義。在古代,龍被視為神聖的存在,被賦予了吉祥、權威、力量等象征意義。而虬枝作為形容龍的詞語,也被用來形容人物或事物的威嚴和莊重。例如,古代文人常用“龍虬枝”來形容自己的書法作品,以展現其高尚的藝術境界。
在生物學角度,虬枝形態在植物界也有著廣泛的存在。許多樹木的分枝形狀都呈現虬曲的特點,如某些藤本植物的攀緣枝、某些灌木的盤曲枝等。虬枝的形態可以增加植物的支撐力,使其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條件下的生長,也為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長空間。
虬枝的詞語溯源
1、詞語“虬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有壹位名叫賈迎春的角色,其被描述為“頭上戴著壹個金黃色的珊瑚梳子,梳子上插著壹支虬枝”。虬枝指的是壹種螺旋形的曲線裝飾物或花紋,常用於珠寶首飾、家具雕刻等。後來,人們將這個詞引申為形容優美、精巧的曲線或裝飾。
2、詞語“虬枝”的來源還有元代吳師道的詩《廬山紀遊贈黃伯庸》:“入門雙劍色,夾道萬虬枝。”清代納蘭性德的《金山賦》:“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葉而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