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赤壁之戰詳細

赤壁之戰詳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壹。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壹說今嘉魚東北)壹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壹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壹的戰事。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壹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壹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壹,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壹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壹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壹帶,大敗曹操軍隊的壹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壹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壹天下。九月,曹軍進占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壹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壹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采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1][2]

赤壁之戰 - 戰役過程

赤壁之戰戰前形勢圖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壹說今嘉魚東北)壹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

曹操基本統壹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壹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采用侍中、尚書令荀攸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宛城(今河南 南陽),另遣輕騎襲襄陽(今屬湖北)。八月,劉表病亡,曹軍放慢進軍速度,施加軍威,欲不戰而得荊州。時孫權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往觀形勢,拉攏劉備,團結劉表舊將,對付曹操。魯肅在途中得知曹操進軍荊州的消息,乃晝夜兼程趕向襄陽。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軍。正加緊準備迎敵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時,曹軍已過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屬河南)接受劉琮投降後,逼向荊州腹地。劉備為避曹軍銳氣,與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萬軍民倉促南撤,退向戰略要地江陵(今屬湖北荊沙),並令關羽領萬余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劉備至當陽長阪(今當陽境),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願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時曹操已過襄陽,恐劉備先占江陵,親率精騎5000,晝夜行300多裏,追上劉備,將其擊敗,並獲徐庶之母,迫徐庶來歸。張飛率20騎斷後,拆長阪橋,勒馬橫矛,令曹軍疑懼,劉備方得脫險,東奔漢津(今鐘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余人接應。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先遣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謀抗曹,自率軍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赤壁之戰地圖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於號稱80萬的曹軍聲威,對聯劉舉棋不定。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20余萬,且有後方不安、遠道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壹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 - 孫劉聯盟

赤壁之戰時的地圖在夏口,諸葛亮自薦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向孫權求救。諸葛亮到達柴桑,先用二分法和激將法遊說孫權,孫權不願受制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不能匹敵,於是諸葛亮先說明劉備的軍力:“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然後分析出曹操的敗處: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

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肯定可以取勝,並明示而後三分天下,與吳打曹的形勢,孫權於是立即答應,派周瑜、程普前往幫助劉備。不過,當時曹操形勢甚盛,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認為曹操是托名漢相,是挾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話於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長江,江東沒有天險可守;曹軍水陸俱下,勢力強大,江東沒有能力抵抗,所以勸孫權迎接曹操;又曹操送來勸降書,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恐嚇意味極重。所以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不置可否;魯肅趁孫權如廁機會,偷偷跟到孫權身邊,先指出張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說他自己迎曹操,還可官至州郡,再暗示曹操沒有地方容下曾為壹之主的孫權。孫權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認同魯肅的說話,魯肅於是再建議追回往鄱陽的周瑜***商對策。

周瑜回來後,亦認為應當抗曹,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與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

曹軍疲憊不堪,必生疾病;天氣盛寒,馬無槁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舍棄鞍馬,不習水戰,不是中原人之利。

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於是孫權心意堅決,並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以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率領黃蓋、韓當、呂蒙、淩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同抗曹。

在曹營,許多人都認為孫權不敢抵抗曹操,會殺掉劉備,而從曹操的勸降書中亦透露出這種想法,但程昱卻認為正因孫權之名未足而令人憚忌,而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必會資助劉備,用劉備之名來對抗曹操。而果然,程昱的說法成為事實。

赤壁之戰 - 行軍路線

曹操行軍路線

赤壁之戰地形圖進攻路線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誌·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誌·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誌·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麽“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壹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但在《三國誌·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誌·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很詳細: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華容道——南郡。

《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三國誌·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這個路線也比較明:

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

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赤壁之戰 - 地理之爭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赤壁之戰場所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壹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鐘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誌》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壹百二十裏,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註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采用了這壹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203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沈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鉤,

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

嘉魚說

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壹統誌》引據《水經註》為證。《水經註》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裏。”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赤壁之戰 - 戰役評價

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壹,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曹操的失誤 :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壹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壹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槁草; 《三國誌·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饑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誌·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