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圐圙是方言,讀音是kū lüè,蒙古語音譯詞,又譯為"庫倫"。意思是指土圍墻。在河南陜北方言中,除了做“圓圈”、?“範圍”講以外,還可以做動詞。
2、“圐圙”看似個連綿詞,兩個音節***同構成壹個語素,“圐”與“圙”不可分開各自獨立使用。它們***同的義符(偏旁)是“囗”,這個於1977年12月的《第二次簡化字方案》(簡稱“二簡”) 曾經被作為過“國”字的簡化字(後於1986年被廢)。
其實這個大方框“囗”在造字伊始是個“圍”字,最初不是方形,而為圓形,地地道道的象形字,就是圍起來、裹起來、團起來等意思。凡是帶有“囗”的字都與這個意義有關,如“囫圇、圍困、圖、國、囹圄、團圓、圈、園”,這些都或隱或現地體現著壹個個或大或小、或規整或粗糙的圓圈。
3、圐圙,現代漢語拼音:ku lve,作為口語化語言,在樅陽坊間至今仍有流傳,音近ku lu,讀若“枯錄”,當然,在脫口而出這“圐圙”時,多是前加“壹”後加贅音“子”,叫“壹圐圙子”。例句:
①早上起來,我圍著旗山公園壹圐圙跑(子)。
②老章把老李的胳膊拽(子),幾圐圙轉(子),就把老李掀蹉(cuo)倒了。
③老章端酒杯挨個敬酒,在酒桌上搞了壹圐圙(子)。
從方言例句來看,很明顯,這“圐圙”壹詞,就是壹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