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危機發生時人的心理反應有哪些?

危機發生時人的心理反應有哪些?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分別給出了面對危機發生時人們心理反應的過程及定義如下: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情緒,是對壹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行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

因此危機發生後,人們常常出現的心理反應有 A:認知,B:情緒和C:行為。

擴展資料

危機狀態下人的心理特征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歷危機,在面對危機時個人的所有反應中,有壹種反應是很普遍的但也是很特殊的即心理上的反應。

所謂心理危機是壹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壹般來說,個體的個性特點、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社會支持狀況、以前的危機經歷、個人的健康狀況、幹預危機的信息獲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個人適應能力、所處環境等都會影響危機反應。

個體危機反應的嚴重程度,並不壹定與事件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個體對危機的反應有很大差異,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1、沖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2、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

3、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4、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在災難發生之後,許多人會經歷親人的傷亡,或是自己身體也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受難者會因災難而產生些身心反應作為壹個幫助者,了解這些反應除了能適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避免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適而延長復原的時間。

災後的身心反應:如洪災、地震、飛機失事等嚴重的災難事件,人們歷經了壹般生活中不會遭遇的危機狀況,我們均會產生壹些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正常”反應,有些人會變為冷漠、麻木,對環境與他人少有反應;

有些人則會產生許多的情緒反應;還有些人會出現不舒服的身體癥狀。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癥狀包括:

情緒上的反應

1、害怕:很擔心災難會再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害怕只剩下自己壹個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制。

2、無助感:覺得人們是多麽脆弱,不堪壹擊、不知道將來該怎麽辦,感覺前途茫茫。

3、悲傷、罪惡感: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

4、憤怒:覺得上天怎麽可以對我這麽不公平、救災的動作怎麽那麽慢、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5、重復回憶:壹直想到逝去的親人,心裏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

6、失望: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卻壹次壹次地失望。

7、希望:期待重建家園,希望更好的生活將會到來。

身體上的癥狀

身體癥狀包括:疲倦、發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難、做惡夢、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心神不寧、惡心、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註意力不集中、子宮痙攣、暈眩、頭昏、眼花、月經失調、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癥狀。

百度百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