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的《登嶽陽樓二首》是壹組組詩,第壹首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第二首則是先對景物描寫,然後再寫歸途,這首詩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南宋陳與義《登嶽陽樓二首》,原文為:
其壹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譯文:
其壹
巍巍嶽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卷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我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裏,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麽心緒?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其二
平湖映著天空的影子,晴空萬裏,波瀾不驚,夕陽下小舟悠悠遊過,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嶽陽樓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邊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邊可以看到紅色的楓葉。壹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嶽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嶽陽樓》。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詩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百度百科-登嶽陽樓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