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沈。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尾聯:“龍蛇四海歸無所”,比喻反清誌士們因為大業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愴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內的前明遺民誌士在每年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產生悲愴之情,將反清無望的幽憤之情表達得深沈蘊藉。
李漁:《清明節壹日》
正當離亂世,莫說艷陽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難禁煙。
戰場花是雪,驛路柳為鞭。
荒壟關山隔,憑誰寄紙錢?
作者李漁筆下寒食節的春光、花柳、習俗,經過壹個逃難者眼光的過濾,壹切景象都蒙上了壹層戰爭的陰影,氣氛淒慘,反映了戰亂中人們顛沛流離的生活,和仿徨無主、疑懼哀傷的情緒。這首詩描寫了寒食節的春光、花柳、習俗,情景淒清,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沈重災難。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壹 ,這壹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