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於齊②,使鮑叔為宰③,辭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於臣,使不凍餒⑦,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國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⑿,弗若也;執枹鼓⒀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⒂。”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猶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鮑子對曰:“請諸魯⒇。”桓公曰:“施伯21,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24,故請之。
’則予我矣。”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國則必得誌於天下28,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29矣。”
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30,若不生得以戮於群臣,猶未得請也31,請生之32。”
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 ,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於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註釋 ①本文選自《國語·齊語》。齊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壹。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有名的政治家,輔助齊桓公成霸業。 ②〔自莒(jǔ)反於齊〕從莒回到齊國。
這句話的背景是,齊襄公(桓公之兄)做國君時期,國內混亂,鮑叔輔佐小白逃到莒國(在現在山東省南部)。後來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知作了國君。
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小白和公子糾爭作齊君。管仲輔佐公子糾,曾帶兵截擊小白,射中小白的帶鉤。
小白逃回齊國,作了國君。莒:春秋時諸侯國,今山東莒縣。
③〔使鮑叔為宰〕讓鮑叔做太宰。鮑叔,姓鮑,名叔牙,齊國大夫。
宰,太宰,相當於宰相。 ④〔辭〕謝絕。
這裏省去主語“鮑叔”。 ⑤〔庸〕平庸,無才能。
⑥〔加惠〕給予恩惠。 ⑦〔餒(něi)〕饑餓。
⑧〔其〕助詞,表示測度的語氣。 ⑨〔寬惠柔民〕寬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國的準則。
⑿〔法於四方〕為四方之法,全國都適用。 ⒀〔枹(fú)鼓〕戰陣之間,擊鼓以振作士氣。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氣。
⒂〔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鉤,衣帶上的鉤,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類的掛鉤。
濱,同“瀕”,迫近。 ⒃〔夫為其君動也〕他是為他的國君而行動。
夫,彼。以下兩個“夫”字同。
君,指公子糾。 ⒄〔宥(yòu)而反之〕寬恕了他而使他回來。
⒅〔夫猶是〕他也會像這樣。是,代“為其君動”。
⒆〔若何〕怎麽辦。 ⒇〔請諸魯〕往魯國去請求。
諸,之於。 21〔施伯〕魯國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魯國不與”的情況。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於群臣〕在群臣面前殺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執政能力,用他執政。
26〔夫〕句首助詞。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誌於天下〕在整個天下都能如願,稱霸。 29〔長為魯國憂〕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
30〔欲親以為戮〕想親眼看著殺掉他。 31〔猶未得請也〕還是沒有達到請求的目的呀。
32〔請生之〕請使他活著,請求給活的。“生”是使動用法。
33〔束縛以予齊使〕捆起(管仲)來交給齊國的使臣。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後),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壹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
如果壹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愛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使其不丟失權力,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範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諸侯百家勇氣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
齊桓公問:“那怎麽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壹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麽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
’那麽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齊桓公派人向魯國請求,正如鮑叔牙所說的。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壹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魯莊公問:“那怎麽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
2. 關於齊恒和管仲的文言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周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壹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壹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壹;以壹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
3. 管仲之齊文言文課文帶翻譯和加點子意思原文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莊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註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翻譯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壹定要治理好國家,壹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壹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註釋說:三釁,用香料塗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壹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麽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勛。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聖人不譴責他為什麽不殉死而稱贊他的功勞。
4.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遊,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後,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後,執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壹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擴展資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參考資料管鮑之交百度百科
5. 有關管仲的古文閱讀與答案編輯本段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編輯本段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遊,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
後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
鮑叔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九次會集諸侯,使天下壹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壹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壹些,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於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於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是由於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三次作戰,三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於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並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於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 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後,甘願身居管仲之下。
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帛,富國強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說:“倉庫充實了,人才知道禮儀節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榮譽和恥辱。
君主如能帶頭遵守法度,那麽,父母兄弟妻子之間便會親密無間。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
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壹樣暢通無阻,是因為它能順應民心。”因為道理淺顯,容易實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順應他們的願望提供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他們的願望拋棄它。 管仲為政,善於轉禍為福,把失敗變為成功。
重視控制物價,謹慎地處理財政。桓公實際上是由於怨恨少姬,南下襲擊蔡國,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
桓公實際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命令燕國恢復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借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
所以說:“懂得給予就是索取的道理,這是治理國政的法寶。” 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臺,又有反坫,但齊國人並不認為他奢侈。
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常比各國諸侯都強大。經過壹百多年以後,齊國又出現了壹位晏子。
晏平仲,名嬰,是古萊國的夷維人,歷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由於節儉和勤於政事而受到齊國人民的推重。他擔任齊相,不吃兩樣的肉食,妻妾 *** 絲綢衣裳。
他在朝廷,國君有話問他,他就嚴肅地回答;不向他問話,他就嚴肅地辦事。當國家有道的時候,就順命行事,無道的時候,就權衡度量著去行事。
他由於這樣做,而能夠三朝都在諸侯之中顯揚名聲。 越石父是個賢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見他,就解下坐車左邊的馬,贖出了石父,並讓他上車,壹同回了家。晏子沒有向石父告辭,就進入內室,許久不出來,於是越石父請求斷絕交往。
晏子大吃壹驚,整理自己的衣冠鄭重道歉說:“我雖然沒有仁德,但也幫助您擺脫了困境,您為什麽這樣快就要斷絕交往呢?”石父說:“不能這樣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裏受屈,在知己人那裏受到尊敬。
當我在囚禁。
6. 《管仲不謝私恩》文言文閱讀練習原文
管仲束縛①,自魯之②齊。道③而饑渴,過綺烏封人④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⑤仲曰:“適⑥幸及齊不死,而用齊⑦,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⑧言,我且賢之用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選自《韓非子》[1]
2譯文
管仲被捆綁(在囚車上),從魯國押往齊國。走在路上,又饑又渴,經過齊境邊疆綺烏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飲食。綺烏的守疆官吏跪著幫他送食,很恭敬。(隨後)守疆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妳僥幸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那時)妳將用什麽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妳說的,我將會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麽來報答妳呢?”守疆的官吏聽了,對他很不滿意。[2]
3道理
管仲重用的是人才,而不是和他親近的人,管仲是壹個唯賢任用的人!即使身處逆境,管仲仍可做到分清公事和私恩,堅持唯賢是舉,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難能可貴!
4釋義
①束縛:被捆綁
②之:到,押往
③道:行至半道。
④ 綺烏,城名。封人,管理邊疆城的官吏。
⑤竊謂:私下對(管仲)說
⑥適:正當,當
⑦用齊:用於齊國,被齊國任用,在齊國當官執政。
⑧之:(結構助詞)的
⑨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及用賢,使能,論勞。可解為:任命賢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評定有功勞的人。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7. 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文言文翻譯這是取自《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皆謳歌而引。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謂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術也。是用萬乘之國,其霸猶少,桓公則難與往也。
翻譯:管仲在魯國被捉住了,魯國人把他捆起來裝在囚籠裏,派差役用車載著把他送往齊國去,壹路上差役們全都唱著歌拉著車。管仲擔心魯國會把自己留下並且殺死自己,就想趕快到達齊國,於是他對差役們說:“我給妳們領唱,然後妳們應和我。”他唱歌的節拍正好適合快走,而且差役們也不覺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說是懂得充分利用壹切外界因素。讓差役們滿足了邊走邊唱的願望,而管仲自己也達到了快速返回齊國脫離險境的目的,這些都是因為使用了這個方法啊。用這個方法治理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只不過是壹點很少的成績而已,只是齊桓公這個人難以輔佐他成就帝王之業罷了。